第A04版:专题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1月15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 专题 -- 版次:[ A04 ]
白衣天使深山倾真情合力拔掉穷根奔小康
——市第二人民医院真情帮扶白牛村建卡贫困户脱贫致富纪实
 

    云玲姜渝本报记者梁译

    引子:十月的白牛村秋高气爽。金色阳光下,一群羊儿悠闲地在山坡上啃着草,就像一团团飘动的云朵令人陶醉。偶尔,几只调皮的小羊跑下山坡,在宽阔的水泥路面上追逐嬉戏,好一派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跟在羊群后面,牧羊人王作荣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满脸绽放着幸福的笑容。如果不是村干部告知,记者怎么也无法将眼前拥有100多只山羊的养羊大户王作荣与“贫困”一词联系到一起,更不可能想到这位王大爷1年前还是白牛村贫困户。

    原来,在白牛村像王作荣一样的养殖、种植大户还有很多,他们在当地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的带领下,依托当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摘掉了“贫困”帽子,走上了脱贫奔康之路。

    昭化区青牛乡白牛村地处昭化区南部,全村5个村民小组,移民组达4个,是亭子口电站库区最大的移民村之一,全村人均耕地不到1亩,加之观念落后和因病、因灾等因素,1022人的白牛村,贫困人口达36户132人。2014年,市第二人民医院进驻该村精准扶贫时,全村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几乎为零。“养猪为过年,养鸡为买盐”是白牛村产业经济的真实写照。

    这样的村怎样帮,这样的贫如何扶?接过白牛村的扶贫任务后,市第二人民医院围绕“扶持谁、扶什么、怎么扶”,立足白牛村实际情况,制定了改变群众落后观念、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发展旅游服务产业、增强群众健康水平的帮扶策略,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科学规划,因势导利,充分利用山林、水源等自然资源,全面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种植、养殖和旅游产业。通过多方争取项目资金200余万元、医院自筹资金40余万元,加大村特色产业及基础设施投入,切实解决制约白牛村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的突出问题,促进白牛村由贫困村向新农村转变。

    三年来,白牛村在地方政府和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帮扶下,变劣势为优势,变资源为资产、变产品为商品,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发展种养产业,实施医疗帮扶,加大技能培训,夯实经济基础。

    如今,白牛村铺上了水泥路面,建起了产业园,修建了文化广场,搞起了乡村旅游。通过算账,已脱贫和2016年拟脱贫户人均纯收入均超过3900元,全村30户113人成功实现脱贫,依托当地山场、库区水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脱贫奔康之路。

    培育产业增收打造助农增收新引擎

    10月26日,天气晴朗。白牛村三社的贾兴朝背着一背篓青菜来到鸡舍旁,这群正在晒太阳的土鸡一窝蜂冲到主人面前等待喂食。趁鸡们吃得高兴,贾兴朝抓住一只鸡抱在怀里掂了掂:这只鸡差不多有7斤。贾兴朝说,前几天到这里钓鱼的游客就买了他4只鸡,收入300多元。

    “4只鸡卖300块钱。你家这300多只鸡,至少能卖20000块。你家今后的日子就红火了。”接过贾兴朝的话,白牛村支书王文斌给他算了一笔账。

    “我家日子红火,那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贾兴朝抚摸着手中的大红公鸡,笑得很开心。他说,政府免费给儿子培训了技术,新找的工作比以前工资高多了。他们一家现在有了稳定收入,有了新房子,不愁吃、不愁住,妻子现在看病吃药报销90%。贾兴朝围着鸡舍周边的树林走了一圈,他盘算着,明年还要扩大养鸡规模,把周边的山林围起来,让游客们在林子捉鸡。

    67岁的贾兴朝长期腿脚疼痛,妻子杜华珍3年前患癌后,因治病不仅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儿子务工的微薄收入仅能维持家庭的日常开销。由于妻子手术后不能从事体力劳动,家庭的所有农活都压在贾兴朝身上。

    面对这样的困难家庭,市第二人民医院帮扶组经过反复研究,为他制订了精准帮扶方案:一是通过医疗帮扶恢复劳动能力;二是结合旅游服务发展跑山鸡带动经济收入;三是通过技术培训解决孩子就业问题;四是通过移民搬迁改变居住环境。去年以来,该院帮扶组领导、驻村队长、驻村第一书记多次走进贾兴朝家中,逐一落实帮扶措施。

    今年初,贾兴朝发展土鸡养殖的项目确定后,驻村第一书记邓小林将8000元的项目启动资金交到他手上,购买鸡苗、修建鸡舍、培训技术。

    养鸡项目顺利发展起来后,今年8月,市第二人民医院又敦促贾兴朝开挖地基,落实易地搬迁项目,改变居住环境。

    村里的旅游发展了,自己的新居即将竣工,土鸡即将出栏,看病吃药有了保障,水泥路面铺到了家门口,贾兴朝小康之路就在眼前。

    今年,白牛村还有6户19人将随贾兴朝一起脱贫摘帽。

    白牛村区域内水资源丰富,一年四季水质清澈,长达10公里的青牛峡优美水质生态,吸引了成都、德阳、重庆、南充等垂钓爱好者的垂钓旅游。

    2014年10月,市第二人民医院通过对白牛村的扶贫调研,确立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产业发展,通过三产带动一产,走“旅游牵头、种养结合”的产业之路:发展乡村旅游,以垂钓休闲产业为龙头,变产品为商品,变资源为资产,变农房为客房建,围绕游客来“看什么,干什么,吃什么,住什么,带什么”,争取项目资金200余万元,用于发展生态种植业、生态养殖业,建钓鱼浮台、生态鱼塘、四季李水果园、以及生态猪、生态鸡、生态羊养殖等产业园。

    在种植业发展方面,小麦、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全部发展生态农作物;引进农作物新品种1个,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户,规划种植了脆香李、蜂糖李种植园600亩、藤椒种植园200亩,并发展了藤椒种植专业合作社。

    在养殖业方面,沿江边新开挖了150亩鱼塘发展生态水产养殖。发展生态土鸡养殖12户、牛羊养殖12户,生猪养殖5户,垂钓农家乐1个,鱼塘改造5口,带动49个贫困人口产业增收。在垂钓观光方面,为白牛村筹集项目资金20万元,同时组建了休闲垂钓合作社,改造标准钓鱼浮筏出租经营,夯实了村集体资金基础;充分发挥大户带动作用,发展钓鱼浮筏、旅游观光、餐饮服务、乡村农家乐。

    目前,已经与《成都商报》、简途旅行社建立了协作关系,每周都有来自成都、德阳、绵阳、资阳等地的旅游团休闲垂钓。休闲垂钓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湖区及周边农家乐、渔家乐的发展。村民的住房变成了客房,日常的土鸡、土鸡蛋、绿色水果、绿色蔬菜、绿色粮油、绿色肉食品,全部变成绿色旅游产品。垂钓经营、护鱼捕鱼、餐饮住宿等全部投入运行后,50个人可家门口实现就业。

    强化医疗救助点燃脱贫奔康新希望

    “老王,给我送一罐煤气……”白牛村四组的王兴全在当地算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人。他经营换煤气的生意虽然不到半年,但每天却很忙碌,既要送煤气,还要照看家里的50多只羊。

    眼前忙碌的王兴全,做梦也没有想到他还能有今天这样的生活。

    52年前,王兴全出生第3天就因意外烧伤失去双脚,从小只能靠拄着双拐行走。20多岁时,父亲打算给他安装一副假肢,但那时一副假肢大约3万多元,天价安装费让这个农村家庭望而却步。50年来,王兴全就靠双拐支撑着他的艰难生活。

    去年,市第二人民医院精准扶贫工作组得知王兴全想安装一副假肢的愿望后,立即与当地乡党委政府达成共识:给王兴全安装假肢,帮助他实现自力更生致富奔小康的愿望。8月19日,该院领导班子带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康复科的医务人员走进白牛村,一方面为全村困难群众免费体检,一方面为王兴全检查残疾情况、拍摄影像资料,制定治疗方案。

    去年10月,乡政府和王兴全各出资1万元、区残联、民政局各补助1万元,市第二人民医院出资9万多元,帮助王兴全实现了安装假肢的愿望。

    “现在,我能像正常人一样走路了,我要把养羊的事业做大,同其他村民一样过上小康生活。”王兴全说,在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帮助下,他的人生真正站起来了,他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把家庭的经济搞上去,早日摘掉贫困的“穷”帽子。

    白牛村的132名贫困人口中,像王兴全一样因病、因残致贫返贫的人口达39人,达29.55%。

    为遏制和减少“因病、因残致贫返贫”发生,帮助贫困人群脱贫摘帽,市第二人民医院在加大白牛村产业扶贫的同时,把提升贫困人群健康水平、恢复劳动能力作为“除病因治穷根”的重要突破口。该院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结合昭化区医疗扶贫政策,定期选派医疗专家到村开展大型巡回医疗义诊活动,为贫困户开展免费健康体检,对到医院住院治疗的村民给予爱心生活帮助,对家庭困难的重病、慢病重症患者给予免费送医送药的活动,对村民进行健康教育、卫生指导、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为结对帮扶家庭提供“一对一”医疗服务,为当地卫生院培训医务人员,提升乡村医生服务能力。

    脱贫攻坚以来,该院紧扣精准扶贫“4456”工作方略,坚持“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路径,结合医院特色资源,通过为村民提供医疗救助优惠政策、为患癌村民免费送药、定期下乡义诊等医疗救助措施,提高建卡贫困户健康水平。至今年10月,该院先后5次选派专家携带医疗设备和药品到白牛村巡回医疗,自筹资金20余万元,为危急重症贫困患者开通绿色通道,优惠、减免医疗费用,帮助因病因残人群恢复劳动力。在精准扶贫的政策倾斜和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包括王兴全在内的39名因病、因残致贫返贫的人员得到精准施治,从根本上解决其劳动脱贫的问题。

    夯实基础设施完善安居乐业新环境

    “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我这辈子是不可能修得起楼房的。女儿说,我们一辈子都要记住党的恩情。”见到白牛村四组的精准贫困户王强时,他正在忙着帮自己的三弟浇筑二楼混泥土。见市第二人民医院帮扶组和村干部来了解新居建设进度,王强走到自家的楼房前,他家二楼的混泥土已经浇筑4天了,一个月后,房子就能竣工了。

    王强一家4口人,两个孩子正在读书,妻子2013年因乳腺癌手术后不能劳动。今年脱贫攻坚中,政府给他家补助了10万元易地搬迁项目资金,又给他申请了5万元无息贷款,将新房搬迁到公路旁边。别墅式的新居即将竣工,王强满脸笑容,他也要把门前的空地栽上新品种脆香李树,和周围50亩的新品种李子树形成连片采摘园。

    在易地扶贫搬迁户中,贫困户王建恒是最后一户动工的。几年前,他带着一家人和孩子在北京打工,家里的危房只有年迈老母亲守着。今年白牛村易地搬迁项目实施时,村支书、驻村第一书记告诉他每个贫困人口有2.5万元的建房补助,并多次电话催促他赶紧回家建房。

    “政府咋会白白给我拿10万元钱修房子,哪有这等好事,你不要再打扰我了。”王建恒不但不相信第一书记和村支书的话,还打电话到乡长那里告了一状。乡长接到他的电话后,敦促他立即回家建房。今年9月,在驻村第一书记和乡村两级的帮助下,王建恒的新房破土动工。

    挪穷窝才能换穷貌、拔穷根。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市第二人民医院充分利用易地搬迁项目,对全村建卡贫困户的危房进行易地搬迁。至8月,该村7户建卡贫困户26人、同步搬迁2户2人全面启动易地搬迁。今年11月底,白牛村7户易地搬迁户即将随同王强一样搬进新居。

    目前,通过移民后扶项目,投资20万元发展休闲垂钓产业作为集体经济主导产业;投资237.5万元,已完成道路建设、硬化7.5公里道路;投资10.7万元,整治山坪塘2口,整治灌溉渠系1公里;投资5.2万元新建供水井1口、10立方水池1口、新建增压泵房1处;新建文化室1处(未完工),配套图书1000册,书架3个;新改造农电39户,新安装农电设施19户;安装宽带247户;争取15万元休闲健身设施一套,标准化打造集镇卫生院1所;全面落实12名贫困户适龄儿童入学接受义务教育,贫困大学生资助,实现教育扶贫21人。

    深化移风易俗 营造感恩向善新风尚

    10月17日,市第二人民医院帮扶组来到白牛村,组织驻村第一书记和当地干部,一起为年老体弱的建卡贫困户整理房间,打扫卫生,美化环境。引导他们改变陋习,养成爱整洁、讲卫生、讲文明的好习惯,以崭新的面貌过上好日子。

    有了好房子,还得有好习惯,好风气,才算过上好日子。为实现白牛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目标,市第二人民医院协助当地乡党委政府不断加强宣传教育移风易俗。

    10月12日,组织白牛村召开“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脱贫奔康文明示范村(户)创建活动群众大会,组织干部群众集中观看“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脱贫奔康文明示范创建活动专题片,发放创建活动宣传资料和倡议书,驻村第一书记对创建活动中文明示范村和示范户的标准、考评及奖励办法等向参会的干部群众进行深入解读。

    针对不孝敬父母、不赡养老人,盲目攀比、好吃懒做等行为,组织开展教育活动,积极开展“村规民约”大讨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做遵守承诺的诚信人,引导建卡贫困户懂得感恩回报,改变“只享受不付出,只索取不回报”的惰性思想,营造积极向上、民风友善的社会风气。

    通过开展少先队员在行动、小手牵大手活动,克服村民乱扔、乱吐、乱烧、乱挂习惯,对房前屋后清杂去乱,发展果蔬庭院经济,组织少先队员每周定期到村民家中,对其室内床铺、客厅、厨房的卫生状况、整洁情况和室外的卫生状况进行评分和“星级”评选,并对评分结果与评选结果在村委会公示。

    同时,市第二人民医院投资3.5万元,硬化村委会院坝,打造白牛村文化广场,购买体育运动设施,组织群众参加文体活动,把麻将桌上的群众拉到广场上,把咬耳朵、嚼舌根的群众引导体育运动上。环境好了,风气好了,新农村的新风尚日益浓郁。现在,小媳妇、老太婆聚在一起喜笑颜开,春风满面,村子里再也没有东家长、李家短的陋习。

    如今的白牛村,一幢幢崭新的别墅在乡村矗立,一条条硬化的道路在山间蜿蜒,田园瓜果飘香,江边渔歌袅袅,林间牛羊肥壮,屋旁鸡鸭成群,池塘鱼儿畅游……好一副迷人的乡村美景。

下一篇 4
 
 
   
广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