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1月18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 要闻 -- 版次:[ A02 ]
中共广元市委关于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崛起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的决定
 

    (紧接A1版)

    (五)优化空间布局。构建“一核、一极、两带、四区、五廊”的建设格局。依托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康体疗养条件,突出“女皇故里”文化品牌和自然山水格局,建设生态康养旅游名市核心区;以剑门关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为龙头,整合昭化古城、剑州古城等周边资源,建设剑昭精品旅游区,打造生态康养旅游名市增长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建设大蜀道生态康养旅游经济带和嘉陵江生态康养旅游经济带;彰显特色康养资源,建设唐家河、米仓山高端生态康养旅游示范区,曾家山国家农业公园农旅融合示范区和苍溪红色经典与全域乡村旅游示范区;构筑区际旅游大脉络,促进与大九寨、大秦巴及周边地区旅游大合作,向外辐射打造五条廊道,即朝天经利州至剑阁到成都的蜀道三国文化体验廊道、青川至九寨沟的民族风情文化体验廊道、朝天至汉中的先秦栈道文化体验廊道、利州经苍溪至旺苍到巴中的红色文化体验廊道、昭化经苍溪至南充的嘉陵江山水休闲体验廊道。

    (六)实行多规融合。以实现绿色崛起、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为目标导向,完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公共服务规划等,修编城市总体规划,修订各县区区域发展规划、市级部门行业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多规融合的衔接机制,形成生态康养旅游名市发展的规划体系,保障宏观战略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七)严格规划执行。将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规划纳入法定规划,强化规划的引领带动和刚性约束。统一城乡空间管控标准,形成全市共享的空间规划信息系统,完善建设项目的生成与审批制度,构建规划和项目信息管理平台,加强规划执法,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三、构建环境资源保护体系,夯实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基础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摆在压倒性的位置,不断推进绿色崛起,巩固发展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的优势。

    (八)加强生态建设。大力推进“大规模绿化全川”广元行动,进一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低效林改造、生态修复等工程,构建森林、江河、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提升国家湿地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申遗地生态功能,积极参与秦岭-大巴山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全面筑牢嘉陵江上游生态屏障。

    (九)加强环境保护。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实施“蓝天行动”“碧水行动”“净土行动”,推进城市扬尘、土壤及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和秸秆禁焚综合利用,全面消除市城区黑臭水体。加快城镇、景区(园区)供排水能力建设,完善城乡环保基础设施配套,实现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严格生态空间管控,把各类开发活动严格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科学利用山、水、林等绿色生态和自然景观资源,协调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十)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积极推进历史文化资源名录申报和保护工作,加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城(镇、村、街区)、传统村落、历史建筑、乡土建筑等的保护和修复力度,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积极保护白花石刻、麻柳刺绣、薅草锣鼓、射箭提阳戏等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传承人培养工作。深入挖掘蜀道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加强武则天等历史文化名人的研究,积极推进蜀道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工作,保护传承广元特色文化。

    四、构建全域旅游目的地体系,做实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载体

    大力推进富有特色、充满活力、宜养宜游、宜居宜业的景区、园区、城镇、乡村建设,积极开发观光、休闲、度假、研学、康养等特色旅游产品,打造系列康养旅游高端品牌,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十一)建设大蜀道国际旅游目的地。抢抓蜀道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机遇,整合蜀道自然和文化资源,打造大蜀道国际旅游目的地。提升剑门关国家AAAAA级旅游区品质,争创米仓山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建成昭化古城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快建设唐家河国家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建成曾家山和天曌山国家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积极建设白龙湖和亭子湖滨水休闲和水上运动旅游区,形成四季宜游、全时养生的生态康养旅游胜地。

    (十二)加快建设中心城市“康养之都”。依托自然山水格局和历史文化脉络,统筹旧城与新区协调发展,完善城市康养旅游功能,丰富城市内涵,推进城市绿化、彩化、美化、香化、亮化有机结合,加强城市风貌塑造和城市设计,打造一批建筑精品、城市亮点、特色景观,提升城市品质。改造提升老城区,恢复城市记忆,彰显文化特色。优化城市布局,拓展空间,东扩北拓,将昭化、朝天打造为东部新城和北部新城。加快建设三江新区,高规格打造集教育科研、文化体育、康养旅游于一体的城市新组团。大力提升建设黑石坡森林公园、天曌山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蜀道植物动物园、红军文化园等,提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及绿地面积,打造城市“绿肺”,形成“天然氧吧”。加快推进四川广元康养示范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打造川陕甘结合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以栖凤湖滨水公园为核心的城市滨水景观廊道,塑造城市夜景,形成精品旅游“不夜城”。

    (十三)加快特色县城建设。突出区域特色,挖掘县域文化底蕴,丰富康养旅游业态,完善服务设施,将县城打造成具有各自独特魅力和品位的康养旅游区域集散中心。依托嘉陵江沿线的区位和红色旅游资源优势打造醉美梨乡水墨苍溪,依托米仓山丰富的自然生态和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绿谷红城幸福旺苍,依托蜀道核心旅游资源和厚重的三国文化资源打造蜀道雄关大美剑阁,依托唐家河国家自然保护区和民族风情文化资源打造熊猫天堂生态青川。

    (十四)加快建设特色城镇。立足优势资源,打造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康养旅游特色小镇,实现一镇一主题差异化发展。统筹推进三国重镇温婉昭化古城、曾家深呼吸小镇、青溪回民风情小镇、木门红色文化小镇、虎跳水乡等特色小镇建设,恢复打造剑门驿、大朝驿、朝天驿等一批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蜀道驿站”。

    (十五)加快建设特色村落集群。立足于山水乡愁、风情乡愁、生态乡愁、古道乡愁,深入挖掘民风民俗等乡土文化,彰显乡村山水林田湖特色。依托生态景观、古建筑群落、民俗风情等,打造生态康养旅游特色村落、主题村落,塑造“蜀道人家”品牌。

    五、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做强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支撑

    立足独特的生态资源禀赋,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产业发展优势。

    (十六)大力发展康养旅游业。充分发挥森林生态资源优势,开发自然教育、科学探险、森林体验、森林疗养、森林浴等森林康养旅游产品,建设唐家河、米仓山、天曌山等森林康养基地。充分发挥地热资源优势,开发温泉理疗、美容康体等特色温泉康养旅游产品,建设剑门关温泉度假区、汤山女皇温泉度假区、鹿亭温泉度假区和昭化温泉小镇等温泉社区,做靓中国温泉之乡品牌。充分发挥中药材资源优势,开发以治未病、抗衰及慢病调养为主的中医药康养旅游产品,开展食疗、药疗、理疗等中医药康养服务,建设曾家山、九龙山等中医药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充分挖掘历史、民俗、宗教等人文资源,开发文化体验、禅修养心等文化康养旅游产品,建设皇泽寺、梵天寺、云台山等文化康养基地。充分发挥山地、湖泊、湿地等大山大水资源优势,发展健康休闲产业,开发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冰雪运动等健身休闲旅游产品,打造曾家山、官帽山中国南方滑雪场集群核心区,建设亭子湖、白龙湖水上运动训练和度假基地,大力发展体育旅游。

    (十七)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增强绿色有机农产品供给为重点,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目标,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建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打造一批国家、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强化农业环境保护,提升农业标准化、科技化和规模化水平,大力发展高端特色产业,做靓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依托田园风光、绿色农业,大力培育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庄园农业、体验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加大有机农产品向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加快创建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和国家农业公园、中国美丽田园、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省级农业公园及休闲农庄,建成苍溪红心猕猴桃、米仓山富硒富锌绿茶、青川特色山珍、高山露地绿色蔬菜等一大批农旅融合示范区。

    (十八)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工业园区,推进工业园区景区化,打造工业旅游产品。开展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为重点的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突破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延伸产业链,开发有机农产品和中药材康养产品,做大做强食品饮料和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户外运动装备、康养智能化穿戴设备、康复医疗器械等设施设备。建设食品饮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百亿产业基地。

    (十九)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引进国际国内领先的医疗、教育、美容、养老机构和技术,开设相关专业和培训,开展高端医疗、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健康养老等服务。建立健全全民预防保健,加强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网络。全面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创建全国中医养生保健基地。积极推进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创建国家级健康医疗旅游示范基地和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加强与市外高水平医疗机构合作,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建成辐射川陕甘毗邻地区的医疗中心。加快四川健康职业技术学院等健康人才培养培训机构建设,建设生态养生、养老、旅游、科普、研学基地。

    (二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创意设计、工艺美术、非遗传承开发、数字与新媒体技术、影视动漫、文化会展等业态,形成与生态康养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文化创意产业主体,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创建自主品牌。推进以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影视文化交流传播中心、时尚文化娱乐区、休闲文化体验区、工业研发设计创意产业园等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建设。

    六、构建配套服务体系,做优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要素

    把准市场变化脉搏,加强要素匹配,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质量,满足不同人群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二十一)加快完善交通集散服务。加快推进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大交通体系建设,建成连接西南西北、通江达海的区域性综合立体交通枢纽,主动对接高铁时代的来临。加快剑门关、唐家河、曾家山等通用航空机场建设,推动打造川北低空旅游走廊。大力发展绿色交通,让绿道慢行系统贯穿主要城镇、乡村和景区,构建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体系。做好交通沿线景观美化,打造旅途赏心悦目的风景线,让交通本身成为康养旅游体验。建设空港、车站、码头与城市、景区的无缝接驳系统,规划建设城市城际轨道交通,完善城镇和景区慢行、落地自驾异地还车、自驾车房车露营地等集散服务系统,形成快旅慢游的区域交通一体化、网络化的良性互动格局。

    (二十二)大力建设旅游接待设施。加快建设一批生态环境优美、服务体系完善的星级酒店、主题酒店、特色酒店。充分发挥高端景区的溢出效应,聚力引进打造一批国际范、乡土味、具有广元特质的国际高端精品民宿。发展一批以自然山水、田园风情、森林呼吸等为主题的休闲度假农庄。着力打造以特色文化、温泉养生为主题的康养社区,大力推进候鸟式度假设施建设,引导传统地产向康养旅游地产转变。

    (二十三)积极开发特色商品和美食。突出产品精深加工,将特色农副产品开发成旅游商品,挖掘打造生活化、实用性文创商品。依托中药材资源,研发推出养生商品。发挥特色餐饮对康养旅游的带动作用,加强与旅游、烹饪类院校合作,提升豆腐宴、山珍宴、药膳宴、核桃饼、生态鱼等名宴名菜名小吃,研发以生态、有机农副产品为食材的广元特色菜系。壮大特色餐饮企业,培育国内外知名的广元餐饮特色品牌。打造一批旅游购物中心、特色美食街区(村落)。

    (二十四)大力提升智能服务水平。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无线网络全覆盖。建设智慧旅游目的地综合运营平台和生态康养旅游产业大数据中心,完善公共信息查询系统,健全应急救援、救助系统,实行网上预定预约和统一交易结算。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特色旅游商品消费。统筹建设智慧城市、智慧景区、智慧医院、智慧社区、智慧乡村,切实提高智能化服务水平。

    七、构建发展动能体系,激发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建设活力

    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着力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方法、完善政策机制,破解影响制约建设的深层次问题,加快培育实现绿色崛起、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的强劲动能。

    (二十五)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管理体制,构建规划统一、上下联动、权责对等、高效运行的康养旅游管理格局。创新投融资机制,整合资源,组建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搭建康养旅游发展平台,探索开发多元化、多层次的信贷产品和贷款模式,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强银政企对接合作,切实强化金融支持。创新财税扶持机制,认真落实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发挥财政政策对加快发展康养旅游产业的导向作用。健全要素保障机制,制定水电气供给优惠政策,加强土地保障,破解社会资本进入瓶颈。

    (二十六)扩大开放合作。树立国际视野,厚植开放优势,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高层次地内引外联。对接相关国际组织、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的先进理念、技术、产品、市场,提高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深化“浙广”“九广”等合作,加强与国内一线城市、区域城市和大蜀道、嘉陵江沿线省市的对接交流。完善政务服务和基础要素等环境建设,放开一切可以放开的领域,放活一切可以放活的要素,最大限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二十七)推进科技创新。优化支撑生态康养旅游产业体系的科技创新环境,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通道,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加强市校(院)、厅市合作,完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开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智能绿色制造、现代农业、现代能源、生态环保等技术的研发推广,加快新产品研发、积极培育相关新业态、新品牌、新产业、新经济。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发展壮大一批创新型企业。

    (二十八)强化人才支撑。构建与实现绿色崛起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评价、服务“六位一体”的政策体系,加大刚性和柔性引进力度,加强现有专业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建立高端人才、紧缺人才、专业人才库,加快建立生态康养旅游名市研究智库。大力培养企业管理、职业经理人、乡村康养旅游应用型专业人才。重用敢于担当、业绩突出的干部,重奖创新创业、成果丰硕的优秀人才,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内生动力。

    (二十九)加强品牌营销。创新实施市县(区)统筹、抱团发展、整合营销。借力国际国内生态康养旅游组织和高端媒体平台,举办中国生态康养旅游高层专家论坛、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论坛等。注重引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强品牌营销,增强带动性、创新力。坚持办好中国(广元)女儿节和剑门蜀道三国文化旅游节。加强与国家、省主流媒体和知名网站合作,形成全媒体宣传格局。打造以蜀道、武则天等为主题的系列影视作品、精品演艺剧目。加强展会和广告营销。

    八、构建推进保障体系,确保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建设顺利推进

    实现绿色崛起、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需要增进思想和行动自觉,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进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三十)强化组织领导。市委成立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形成市委市政府主导、县区和市级部门主抓、企业主体、全民参与、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各县区和市级相关部门、重点区域要按照市委统一部署,结合各自实际,研制实现绿色崛起、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的工作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明确任务清单,压实工作责任。

    (三十一)实施统筹推进。实施全域资源统筹,高起点抓好资源整合,做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实施资金平台统筹,综合运用财政投入、产业基金进入、产权并购介入和PPP模式,破解资金瓶颈。实施产品打造统筹,打造差异明显、个性独特、互补性强的系列产品。实施运营管理统筹,推进产业园区化、景区企业化和管理社会化。实施品牌营销统筹,整合营销资源,开展系列宣传营销活动,全面提升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的品牌影响力。

    (三十二)加强标准化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行业相关标准。研究编制生态康养旅游评价指标标准和产品标准、特色菜系标准、旅游服务标准,建立品牌形象识别和质量追溯系统。支持和鼓励企业参与标准化活动,制定联盟(团体)标准,积极推动区域性地方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和话语权。

    (三十三)强化目标管理。将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建设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目标绩效专项考核,建立专项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加强督查督办,注重过程管控,确保工作扎实推进、取得明显成效。

    (三十四)营造浓厚氛围。把绿色、生态、健康文化作为国民素质教育和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全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加快向绿色、低碳、文化、健康转变。深入宣传建设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举措要求,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深化“平安广元”创建活动,加强安全保障,增强市民和游客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广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