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脱贫攻坚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7月18日 星期二
-- 脱贫攻坚 -- 版次:[ A04 ]
决战决胜 不胜不休
——青川县观音店乡凝心聚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场镇全貌
木耳产业
黄羊养殖
产业培训
茶叶基地

    “现在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屋前屋后干干净净,家里还搞起核桃和木耳产业,相比过去变化太大了。”青川县观音店乡青竹村三组村民杨枝刚笑呵呵地说。

    7月6日,记者来到大山深处的青竹村。因病因学致贫的村民杨枝刚告诉记者,在帮扶干部的引导下,他家栽种4亩核桃、4000棒黑木耳,脱贫致富指日可待。

    青竹村是2017年脱贫退出村。在脱贫攻坚进程中,面对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滞后等难题,当地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投入资金帮助村里硬化了道路,全村54户贫困户都有了自己的产业。

    除青竹村外,观音店乡董家村、河坝村59户201人贫困人口也将在今年达到“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三有”的脱贫标准。

    念兹在兹,唯此为大。脱贫攻坚实践中,观音店乡坚持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线,以脱贫攻坚为统揽,下足“绣花”功夫,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全乡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培育富民产业增强“造血”功能

    走进余坝村畜禽生态养殖基地,山坡上牛羊成群,树林下土鸡遍布,完全原生态纯天然放养。

    余坝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村,有贫困户56户190人。长期以来,无产业支撑一直是制约全村脱贫奔康的最大瓶颈。

    山大林密、人户稀少的余坝村将产业发展瞄准了畜禽养殖,以股份合作的形式组建盈利畜禽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牛、羊、鸡等养殖,并吸纳3户贫困党员和21户贫困户加入。

    “目前,合作社存栏土鸡3000只,羊300只,牛38头。”合作社理事长王仲锡说,因合作社采用生态养殖的模式,市场销售供不应求。

    “去年底,我在合作社领到了1000元的收益。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我家也搞起了土鸡和生猪养殖,争取早日脱贫致富。”贫困户唐继学说。

    脱贫根基在产业,难点在增收。

    观音店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按照“一林二茶三畜牧四山珍”的立体农业布局,积极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以养殖产业为例,该乡以培育适度规模养殖户为重点,鼓励大户示范引领,上半年出栏土鸡达6000余只;积极响应全市牛羊发展战略,全乡黄羊存栏近4000只,位列全县前列。

    在观音店乡青竹村茶叶园,去年栽种的茶苗长势良好。2016年,观音店乡引进坤成农业开发公司,投入近400万元,新建125亩茶园基地。

    新建的茶园让贫困户李林芝又多了一份工作:茶园管理。“茶园除草、施肥都是请的当地农户,每天有70元的工资。”李林芝说。

    去年,观音店乡改造了河坝村杨家山旧茶园300余亩,茶叶发展带头人杨兴全仅一年时间就实现收入18万元,起到了良好示范带动作用。

    小茶叶撑起脱贫致富大产业。下半年,观音店乡力争新栽种茶叶200亩,建成青竹村茶叶产业示范片。

    此外,观音店乡还大力发展核桃产业,规范建设青竹村百亩核桃产业示范基地1个。新发展椴木木耳30万棒、椴木香菇20万棒、羊肚菌100亩,家家户户都有了自己的产业园,特色优势产业助力贫困群众增收效果明显。

    基础设施先行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决胜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先行。

    观音店乡紧紧抓住新阶段新形势下的扶贫开发机遇,补齐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以前没有修桥,下雨一涨水,就过不了河。”青竹村村民郭义碧说,今年6月,平板桥已经建好,村民赶集、走亲戚再也担心过不了河,彻底解决了“过河难”问题。

    今年以来,观音店乡已经完成青竹村四社2.82公里、董家村0.9公里社道硬化,修建了2座平板桥。

    水,承载脱贫希望。“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的青竹村,农业生产中取水非常困难,影响农作物的收成。

    今年6月,青竹村太阳能提灌站通过验收,投资100万元的提灌站可解决300亩农田灌溉和52户人畜饮水。

    完善水电路,铺好致富“路”。

    争取“小农水”资金480万元,新建蓄水池121口、堰渠7.22公里,整治老旧堰渠5.6公里,解决了全乡大部分农田灌溉问题,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实施“宽带乡村”工程,7个村(社区)全部接通宽带网络,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全覆盖。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观音店乡21户64人建档立卡易地搬迁户已全部动工建设,其中8户已搬迁入住。

    如今,当地群众走上“畅通路”,住上“安全房”,喝上“干净水”,夯实了脱贫攻坚基础。

    严实作风推进凝聚脱贫攻坚合力

    “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钉钉子’的精神抓落实,确保在全面小康的路上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这是观音店乡全体党员干部的承诺。

    言必行,行必果。观音店乡说到做到,各级干部牢记脱贫攻坚大事,唯此为大,时刻牢记责任与担当,全力以赴、不胜不休,将其摆上全局的重要位置抓紧抓好。

    成立了书记、乡长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成立了脱贫攻坚指挥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与各村签订了脱贫攻坚责任书,明确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为本村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把脱贫攻坚工作列入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考核重点工作,强化督查和考核奖惩。各村(社区)全部配备工作队,乡村组织健全,人员落实到位。

    打赢脱贫攻坚战,领导干部是关键。乡党政班子成员经常性前往经济薄弱村调查研究、现场办公,广泛征求党员干部意见,协调解决矛盾和问题,并围绕年度“脱贫”目标,明确要求、措施到位、帮扶到村、落实到户、具体到人。

    观音店乡还注重把干部力量、社会力量、群众力量统筹起来,有效杜绝了“干部不来气、群众没主意”和“干部卖力干、群众旁边看”的不良现象,奏响了脱贫攻坚“大合唱”。

    帮扶单位倾力帮扶。广元日报社根据工作需要和青竹村村情实际,成立了驻村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并派出第一书记全脱产驻村开展帮扶工作。党组书记、社长高富强多次深入青竹村田间地头访贫问苦,为脱贫致富出谋划策。领导班子成员每月至少下村指导工作1次,党员干部结对帮扶48户166人贫困对象,将贫困户脱贫当作自己分内事,全力帮扶贫困户脱贫。

    缺技术,协调农林畜牧等专家现场授课;缺资金,挤出工作经费并多方协调项目资金倾力支持。广元日报社、青川县统计局、环保局、县运管所等帮扶单位坚持问题导向,立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真情帮扶,取得脱贫攻坚实效。

    “蓝口袋”工作法

    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群众是主力军。群众关不关心、支不支持、满不满意,直接关系着脱贫攻坚的成败。观音店乡党委政府积极推行“蓝口袋”工作法,将政策、法律、技术等“装”进蓝口袋,实行干部分片服务,推进政策直播、民怨直解、困难直帮,有效提升了贫困群众的政策知晓度和投身脱贫攻坚的积极性。

    政策直播,全域覆盖零遗漏

    党建知识上门送学,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有关理论、方针、政策汇编成册,并辅以通俗易懂的解读,装进“蓝口袋”,通过召开院坝会、座谈会等方式进行宣传,并将学习资料分发到户。惠民政策现场讲解,将易地搬迁、医疗扶贫、教育扶贫等惠民政策合编成书,送到每位贫困户家中,并开展现场讲解2200余人次,有效提高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技能培训因户施策,将茶叶、核桃、食用菌等种植技术和羊、鸡、生猪等养殖技术合编为《观音店乡农民致富实用技术读本》,发放到每位贫困户手中,并开展专题培训,切实增强群众致富能力。

    民怨直解,矛盾纠纷零出乡

    民情信息全面掌握,编制《观音店乡干部走访工作手册》,建立起走访、接访、专访相结合的民情信息收集体系,“蓝口袋”干部每月入户走访20天以上,主动深入群众面对面了解民情。民生诉求定期化解,对群众诉求进行逐项解剖、逐项明确牵头领导和责任人,实行限期整改销号,对群众诉求化解情况通过电话访问、入户调查、第三方核实等方式进行回访,真正做到了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文明创建和睦邻里,每月开展1次道德大讲堂,通过把深刻道理融入群众熟悉的身边人和事,让“大讲堂”更具吸引力,营造了邻里互助、和睦相处的社会新风。

    困难直帮,亲情服务零距离

    爱心服务情暖留守人员,定期为52名留守老人开展常规健康体检,并针对不同身体状况进行健康知识宣传,帮助15名贫困留守学生申请了爱心助学金,主动为留守人员代办户口、证明等100余件。爱心救助关爱特困群体,把特殊困难群体关爱救助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建立起政府救助、社会帮助、干群捐助的全方位、多渠道关爱体系,确保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有效救助。爱心连线情暖务工群众,村党支部每季度至少与外出务工人员联系一次,向他们通报村务、宣讲政策,探索推行视频亲情对话、网络党组织生活等方式,让在外务工人员时常感受到组织温暖,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五联”工作法

    观音店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和县委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目标,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创新实施“五联”工作法,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会议联开。由脱贫攻坚临时党支部牵头,市、县帮扶部门干部、乡村脱贫干部每月定期召开脱贫联席会议。联席会议定于每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五召开,听取工作开展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研究,制定下步工作计划,形成会议纪要。各成员单位分头落实会议布置的工作任务,并按要求准时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报送工作情况。

    信息联动。对脱贫政策、数据信息,帮扶部门、乡村干部共享共用,确保了信息准确一致。以脱贫QQ群、微信群、短信平台为载体,帮扶部门之间、帮扶干部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和做法,及时掌握工作开展情况、产业发展项目进度,切实做到精准施策、精准扶贫。

    实事联办。各联席单位从村情实际出发,共同商定改善基础设施、产业兴村富民、整治农村环境、落实增收项目等实施方案,突出帮扶工作重点,各自发挥优势、挖掘潜力,着力在办实事上下好功夫,让联系帮扶到位,实事取信于民。

    问题联解。针对脱贫攻坚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乡党委政府和成员单位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优势,想法设法争取项目资金解决困难,杜绝推诿扯皮,形成了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强大合力。

    责任联担。将脱贫攻坚工作作为成员单位的共同政治任务,由各成员单位主要领导任第一责任人,并选派能力强、肯实干、敢担当的干部驻村开展工作,确保达到贫困村不出列,帮扶不脱钩目标,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好日子不是等靠来的”

    来到观音店董家村,记者听当地村民说,刘堂英是人人认可的“典范”。

    刘堂英已经年过六旬,身体硬朗,说话利索。三个女儿都已经出嫁,家里就她和老伴张财白。

    因两人都年岁较大,张财白又有视力残疾,家里没有劳动力,缺少稳定的收入来源,刘堂英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列。

    可是,刘堂英并不想戴上贫困户的帽子。她说,戴着“贫困帽”不是一件光荣的事儿,自己有手有脚,靠双手致富才是一件光荣的事。

    为了通上公路,刘堂英和张财白不等不靠,自己动手,硬是刨出一条300多米的毛坯路。

    贫则不安,穷则思变。在产业发展上,刘堂英在帮扶干部的指导下,栽种了1700株黄花、2亩海椒,养殖了5头牛、2头猪,还栽种了10亩核桃,套种了2亩魔芋。

    产业这么多,能忙得过来?刘堂英恨不得一个人掰成两个人,每天天不亮下地,晚上别人吃饭的时候才回家。

    “前段时间收割麦子的时候,半夜还在坡上,晚上10点多才吃饭。”刘堂英说。

    因怕耽误时间,张财白几乎不赶集,也很少走亲戚。

    “我们村干部到她家,需要提前联系,在家里是找不到人的,他们都在庄稼地里。”董家村党支部书记张来永告诉记者。

    在“一建三改”中,刘堂英很是积极,自己联系材料,请工人。她认为,环境改善是自己的事,不能一味等党委政府。

    通过辛勤努力,她家的条件渐渐好起来,收入也渐渐多起来。刘堂英总结到,“好日子不是等来的,也不是靠来的,就得靠自己。”

    “刘堂英两口子干活相当辛苦,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不等不靠勤劳致富的品质值得所有贫困户学习。”张来永说。

    本版图文均由本报记者盛伍提供

 
 
   
广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