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利州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8月07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 利州 -- 版次:[ A03 ]
白天下田坎,夜晚谋发展
——驻村扶贫“先行军”的一天
 

    本报记者郭桂花刘俊

    7月12日清晨,坐落在群山环绕中的大花村刚从鸡鸣狗叫里醒来,被村民称作驻村扶贫“先行军”的第一书记李亮和驻村工作队队员王兴富就走村串户,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大花村曾是广元市利州区三堆镇的一个偏远贫困村,尽管去年已整村脱贫,道路、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但由于土地贫瘠,留守妇女、老人较多,劳动力不足,群众发展可持续增收产业的“短板”急需补上。

    白天下田坎——解难题

    “老周,重楼又新栽植了多少?还需要我们帮忙吗?种植技术跟进没有?还需要农技员现场来给你指导不?”一到周丕均的重楼培育基地,李亮就迫不及待地问。

    “李书记,还需要一些遮阳网,其它方面都不需要了哦!”周丕均边忙边说。

    “这个好办,我和村上石书记商量下给你解决。”李亮说完便立即在电话里跟村党支部书记石明勇商量起来。

    “说好了,过几天给你送些遮阳网过来,记得收哈。”叮嘱完周丕均,李亮和王兴富又赶往村民李仁玉的清脆李基地。全村几百亩清脆李可是大花村老百姓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由李仁玉作为大户带动,80余户群众参与,采取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的模式经营。今年清脆李第一年挂果,村里人看到了希望。

    “小李,今年清脆李挂果率高不高?销售上有问题吗?”50多岁的王兴富人未到,声先到。正在清脆李产业园中忙着采摘的李仁玉高兴地应答:“王哥,多亏大家操心,目前挂果百分之四十左右。销售方面正想和你们商量呢。”

    “先请一些商家来免费品尝,把名声传出去,再统一采摘统一卖……如果明年不出意外,全村至少人均增收500元。”和李亮、王兴富商量详细的销售计划后,李仁玉算了一账,乐了。

    一路走,一路询问、查看,李亮和王兴富回到村上的住处已是中午。简单地煮面条吃后,他们便开启了下午的忙碌模式:填写本月的帮扶手册;统计80余份返贫预警监测表;梳理上午走村串户时记下的群众诉求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草拟一份5公里道路加宽的报告;在屋外的菜地种下新菜苗以备生活急用……

    夜晚“大讨论”——谋发展

    晚上,大花村一组72岁的周福松家灯火通明,驻村工作队和老党员、养殖大户及部分群众围坐一圈,展开了以“讲党恩、话产业、议发展”为主题的“大讨论”。

    “过去大花村连公路都没有,赶个场来回要走6个多小时。现在坐车脚不沾泥10多分钟就到场镇。前两天,我老母亲生病,20多分钟救护车就开到院坝来了,要不是在党的好政策下村组道路、入户路都通了,哪能这么方便!”周福松率先打开了话匣子。

    “我也来说两句。”74岁的老党员周德满接过话茬,“过去养鸡为买盐,养猪为换钱,上顿吃洋芋,下顿咽红薯,一年很难吃几顿肉……”说着说着,周德满哽咽着快说不下去了,“现在好了,家家户户搞产业,核桃树政府出钱嫁接,清脆李帮扶单位出钱买苗子,我们自己更不能懒。”

    “就是,村里已有400多亩核桃,400多亩清脆李了,还有种重楼、白芨的。帮扶单位还给每户贫困户补贴1000元养猪。希望干部们多联系一些上门的买主。”

    “村上搞建设,我们年龄大的还可以就近务工,去年我挣了7000多块钱。得想办法让大项目进村子,让更多人就近务工。”……从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到惠民政策的落实,从村子的产业规划到文明新风的形成等,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不知不觉到了晚上10点过,都还没有散去的意思。

    “老乡们,你们每一个人的建议我都记下来了,我和驻村工作队乐意为大家‘跑趟子’。作为区纪委派驻的第一书记,我更会积极发挥纪检监察作用,确保党的惠民政策在我们大花村落地落实。今年趁着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我们要努力发展长期增收产业,前期大家讨论的‘以竹代木’项目正在落实,相信我们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夜已深,李亮发出散会总结,屋檐下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广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