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专题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08月16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 专题 -- 版次:[ A08 ]
惊为天栈
 
本栏目由广元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协办

    远去的繁华码头

    天下栈道数汉中,汉中栈道数留坝,留坝栈道数江口。

    今天的意外收获是在留坝县江口镇(驿)发现了掩藏悬崖高处的古栈,我们一行惊为天栈。猜想其为史前(新石器时代)栈道遗迹。

    一路走来,从未发现如此奇特的栈道现象;从未在古籍里看到过关于这种栈道的记载;从未听沿途专家提起过;留坝本地干部群众对此也不甚明了。

    江口这个地名在蜀道上非常常见。两水或三水交汇处都会出现这个名词。河流交汇处往往是道路交汇之地,留坝江口镇也是如此。

    为留坝县北大门,与宝鸡太白县接壤,处褒斜腹部。褒河在这里宽宽阔阔,浩浩荡荡。站在褒河第一桥中间北望,当地称羊圈梁的山脉自北向南逶迤而来,直矗褒河中间。左为红岩河,右为太白河,奔腾而下,与桥下的褒河交汇后,滚滚向南。褒斜道、文川道、回车道、太白道在此交汇。战略要塞,秦蜀咽喉,代有驻军把守。古代设渡口,通漕运。红岩、太白二水上游的木材、药材放流至江口汇聚而下至汉中。漕运是古人的高速。两千年来,褒斜道是沟通西南与中原贸易的重要纽带。

    经褒、斜打通渭水与汉水之间的南北漕运,是历代统治者的幻想。《史记》记载,汉武帝重修褒斜道,主要目的是“以通漕运”,认为太白境内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无水之地达百余里,可用车转至斜水后,再以漕运入渭水,到达长安。但终因“水湍石,不可漕”。虽说褒斜漕运不能一气呵成,但很多地段可以漕运,就比如江口驿至褒城驿再入汉水;衙岭经斜峪关入渭水。诸葛亮当年兵出褒斜也是基于可以利用水运转运粮草。

    来往客商行旅促使江口镇成为土特产集散地。商号、作坊、店铺先后发展到留坝一带,才形成留坝集镇。境内的洪武寺遗迹、桫椤树古城,三交城遗址,都是与古栈道、古渡口相生相伴的历史产物。

    秘密天栈

    在江口镇午餐后,随当地村民来到镇西南的“倒角栈道”遗迹处。宽阔的褒河石头裸露,在水流丰沛季节,应是蔚为壮观的。

    倒角之处是褒河绝地,自古通行困难。山体在这里绝壁千仞,悬崖石壁凸出又凹进,倒出一个角,“倒角栈道”根据这一地形而名。恰是褒斜道必经之地,开掘栈道是必须。如今,倒角栈道孔上面已凿出窄窄的一条村道,密集的栈道孔遗迹被水泥封的严严实实,我们只能从图片上来对照想象。

    正在遗憾失望之余,见众人都仰头观望,于是顺着刀削似的岩壁仰望。不是一般的仰望,要90度仰望才可以,颈椎不好是看不到的,绝壁顶端有一排不规则的石条横空伸出。数了一下,是八根,每根石条之间距离大约为一步,石条之上没有铺就任何东西。

    先以为这里是古代高架桥,立体双层栈道,下层通车,上层走人。古栈道这样的形制很普遍,上层建阁,阁可供路人歇息,下层通行,走马通车。但栈、阁之间的高度最高不超过两米。

    这里的双层栈道上下相距十多米,而且石条的上方依然是绝壁,再无栈孔。仔细观察这些石条发现,没有人工加工痕迹,大小长短形状都不一样,且外表光滑线条圆润,说明取自天然,就像是这河坝的石头。这一排石条应该也是栈道,但这石质天栈是怎么建造的呢?

    虽然垂直距离很高,看不清石条是怎样稳稳地栽到这岩石绝壁上的,但可以肯定,绝对没有使用过铁器凿孔,“火焚水激”之法也不可能。“火焚水激”适用于石门那种大洞开凿,对于栈孔这样的小洞在“火焚水激”之下,栈空的形状和大小不可控,怎么能稳稳栽住石条呢?

    在宝鸡看到道路考古专家张程对褒斜道宝鸡段的考察资料中,有一支道三岔河古道上有一石质栈道——鲁班栈遗址,是用石条做横梁嵌入岩壁,上面铺就片石成道。但明显是人工使用铁器开凿的栈孔河石条,“四棱上线”,并非天然。与这里的石质天栈完全是两个概念。

    柴老师说:道路不断更易,栈道历代修筑,官方和当地民众修造杂揉,致使形制差异大;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因洪水,天灾,人祸,道路的不确定性随时在发生,这里是栈道必经之途,说明这里道路历经数次更变;天栈可能因远离人类而保存至今。

    由此可见,这段栈道与我们脚下的栈道不但不在同一时期,而且相距很远。因为藏于这大山之巅,又在一个山体倒拐的地方,上下都是悬崖绝壁,在这危险地带经过,人们一般都只看脚下,很难发现头顶的这一秘密天栈。

    褒斜栈道建筑结构大体为:平梁直柱、框架式、平梁直柱加斜撑、平梁立柱有棚盖、平梁无柱悬空结构。从结构上看,天栈没有任何支撑,形制简单,跟“平梁无柱悬空”结构近似,但不能等同。天栈石材取自天然没有人工凿痕,上面肯定不平(古人或许会稍加打磨),会铺放什么?感觉什么也不能铺,铺什么都不稳当。暂称其为“横梁悬空”结构吧!

    斗胆推测:天栈应该是新石器时期的产物。也许就是远古先民使用石器磨制出的栈孔:根据在河坝中捡来的石条形状,再在绝壁上根据石条最小那头的“长相”,用石斧、石锛之类的工具磨制出栈孔,然后栽进石条,以供通行。如果真是这样,那这段栈道就是“铁杵磨成针”、“愚公移山”似的伟大工程!

    如此推测,有理有据。

    蜀地自古称塞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似乎道出了蜀地的独立与孤傲。而我认为,“难”字的密码恰恰是“通”,只有在通的过程中才会感觉难,老死不相往来,怎会感觉“难”呢?

    上古时期已有黄帝和蜀山氏联姻的记述;大禹治水亦多次往返于岷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大量的考古资料告诉我们,古蜀与中原的文化传播交流在史前开始,殷商时期更加密切,春秋战国时不绝于史。

    《华阳国志·序志》载:“《蜀纪》言:‘三皇乘祗车出谷口’,秦宓曰:‘今之斜谷也’。”说明褒斜道开凿于三皇五帝时期。清代顾祖禹说:“褒斜之道,夏禹发之,汉始成之”(《读史方舆纪要》)。禹起于公元前22世纪左右,这条道路的开辟,已有四千多年历史。从公元那里打了个对折。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有“放蜀”“至蜀”“征蜀”“克蜀”“代蜀”等词;后有“武王伐纣,蜀亦从行”记载。三星堆出土的铜罍,造型和纹饰具有明显的中原色彩,说明此时蜀地与中原文化交流甚密。周幽王伐褒,司马错灭巴蜀,褒斜道已非常畅通了。范雎整修栈道,应是为褒斜道提速,以便快速将蜀中战备物质运往秦国前线,进行统一六国的战争。

    梁山旧石器、蓝田猿人、南郑县龙岗寺、西乡县李家村新石器时代文物与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存,也可成为这一推据理由:早在三皇时代,关中和蜀地先民就顺着褒斜道渔猎,在早期的文化经济交流活动中,江口羊圈梁是他们栖息的家园(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懂得把吃不完的猎物圈养起来,羊圈梁之名也许缘于此)。而“倒角”悬崖绝壁,不长树木和灌木,猴子都难以攀爬,下面是波涛汹涌的褒河,难以通过。于是,古人为了解决这一“肠梗阻”,就用当时的工具磨制栈孔,栽几根石条,不用铺就任何东西,能踩脚通过就行。当然,也有可能是大禹的治水部队所为,亦可能是黄帝的迎亲队伍所造……

    我可以这么猜,你千万不能这么信。但天栈是一个客观存在,希望我的这些猜想能引起考古界对天栈的重视。邀请专家现场考证,说不定它会成为褒斜道开凿年代的物证呢!  (元夫)2016年6月8日(农历五月初四)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广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