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青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2月27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 青川 -- 版次:[ A03 ]
唐家河保护区召开建设发展 40周年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

    本报讯(陶剑 魏健林文·图)四川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40周年研讨会12月20日-21日在唐家河召开,会议回顾了保护区40年保护与发展历程,探讨了国家公园体制下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工作。

    来自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等科研院校专家,以及北京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西南山地、世界自然基金成都办公室、香港嘉道理农场等社会组织专家,围绕大熊猫、扭角羚、川金丝猴、林麝等科研工作发展方向,保护区与社区融合发展,环境教育与自然教育,国家公园建设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研讨和深入交流,从提升科研水平、科研推动保护、带动公众参与保护、加强动物影像资料收集等方面,对唐家河保护管理、科研监测、社区共建、公众教育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意见。研讨会现场气氛热烈、内容丰富,为唐家河下一步的科研、管理等方面提供了思路。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位建于1978年,是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986年被确立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年来,保护区总面积由2.88万公顷增加到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94.7%,大熊猫活动区域向外扩展了1.22万公顷,目前区内有动物106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72种,有植物264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7种。

    40年的发展,唐家河保护区建立了自然资源保护的有效管理体系,实现了保护区“建设标准化、管理信息化、经营规范化、社区现代化”目标,在资源保护、科研监测、生态旅游、自然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效果。规范化巡护推动资源保护,唐家河野生动物可见率全国领先;建立河长制,组织开展水质监测,将“三大污染防治”工作细化量化,形成完备的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以科研交流中心及五个保护站为支撑的监测框架推动了大熊猫、扭角羚、川金丝猴等科研项目开展和成果转化利用;建成10年生态监测数据库,信息化建设和数字管理成效明显,野生动物活动及分布逐步外扩;创新合作模式,率先与公益组织联合建立保护站,实现公益组织参与保护管理;加强对周边社区的影响和带动,实现保护区外社区的统筹规划,打造“点-线-面”发展模式,帮助周边社区农民创收增收,共同保护唐家河保护区;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生态旅游,充分发挥唐家河保护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为保护区及周边社区带来经济效益;积极开展自然环境教育体系建设,建设完成“四个一”体系建设,荣获“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称号。

    40年来,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先后被授予“全国自然保护区示范单位”“全国自然保护区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2014年,保护区入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全球首批最佳管理保护地绿色名录。下一步,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将继续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积极推动保护区参与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不断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工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广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