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翠云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3月09日 星期六
下一篇 4 -- 翠云廊 -- 版次:[ A03 ]
蜀道明珠觉苑寺佛传壁画的世界孤本
 

    觉苑寺壁画之一

    觉苑寺壁画之二

    本报记者熊芙蓉·文 曾正强·图

    2017年1月13日晴

    从剑州古城(今普安镇)沿108国道继续向西,行至武连镇境,经武侯坡来到一片开阔之地,便是觉苑寺。唐代用名弘济寺,北宋赐名“觉苑”,明代易名普济寺,清代更名觉苑寺。旧时秦蜀古道上的武连驿、武连县城位于此地。

    觉苑寺三重大殿,栉次递进。逍遥楼为觉苑寺第一重大殿,过去是天王殿、藏经楼,泥塑、墨线素描罗汉图等毁于文革,空空然。管理员简单介绍后我们便进入中院,第二重殿宇大雄宝殿。阳光透过一院子叫不出名的常绿古树,斑驳了一院老时光。那株千年紫薇像一位不惧严寒的力士,裸体站立侧殿前。紫薇树又称“痒痒树”,西方人称其为“印度丁香”,唐朝长安宫廷盛植紫薇。想必是僧人从长安带来在此栽种,成为觉苑寺“最珍贵的树”。

    一

    传说中的“世界孤品”就要呈现眼前,我调整下呼吸。

    吱呀一声,管理员推开宽大的木门时,背影定格为一个虔诚礼佛的姿势,他尚未端直身子,我便从他头顶看到了庄严法相一堂金身。入大殿则被祥云笼罩,被祥和包围。三宝如来、迦叶、阿难、观音、文殊、普贤、二十四天神,不喜不悲不惊不诧慈眉善目地迎着我们。几百年的岁月尘埃,挡不住他们刷漆贴金的璀璨夺目,金碧辉煌。

    大殿四壁是觉苑寺壁画,世界第一部完整的佛传故事(释迦牟尼生平)图典。高超的画技、流畅的线条,独具匠心。塑像、石雕、古建、壁画,一间大殿浓缩一个朝代如此多种艺术。一个与西方文艺复兴同时代的大明王朝艺术,信息量太大,让我有些应接不暇。

    壁画像一本无字天书,每铺壁画上面虽然有四字题榜,但却只能交代一个大概,若没有一点佛学基础,面对这美美的画面还真不知所云,好在有内行母学勇相陪。母学勇为原剑阁县文化局长,曾住寺3年组织维修壁画,花8年时间遍阅佛教经典,500年来首次解开觉苑寺佛传图谱之谜,著作《剑阁觉苑寺明代佛传壁画》被著名红学专家冯其庸点赞并隆重推荐。

    右前壁是释迦摩尼前世5个故事:《上托兜率》《释迦垂迹》《瞿昙贵姓》《买花献佛》《布发掩泥》。紧接着是5个投胎转世故事,习文学武的16个故事,当太子纳妃及出家11个故事,修行成佛26个故事,普渡众生99个故事,回国行孝、涅槃26个故事,传法东土、集结法藏26个故事。共计14铺,209幅,1694个人物形象,面积179余平方米。总体上采用工笔重彩,线描(游丝描,铁线描,钉头鼠尾描等)与沥粉堆金结合的通景式构图法,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完整地勾勒了释迦一生的生活、传法轨迹。

    连环图之间无明显章节,仅以山、水、云、树、屋宇、梦幻为界。造型优美,运笔娴熟,构图奇特严谨。是国内最具系统性、丰富性和完整性的佛传壁画。

    这就是世界上第一部甚至有可能是唯一一部完整的佛传图典?

    “是的,其他地方也有,但都不如这里系统和完整。印度也找不到这么完整的佛传故事,敦煌的也不完整。”母老师很肯定地回答。

    对觉苑寺壁画,专家们的声音一致:“纵观整个中国佛传壁画发展史,四川剑阁觉苑寺壁画无论从寺观佛传壁画还是石窟佛传壁画而言,都是数量最多、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在目前国内同类题材壁画中首屈一指。”我国现存的以佛传故事为题材的壁画众多,如山西多福寺、崇善寺、五台山,四川新都龙藏寺等,都集中表现了此类题材,内容相同。规模较大的数山西繁峙县岩山寺,但也只有36个故事。敦煌有大量佛传壁画,但却没有209个完整故事的图谱。

    如此看来,觉苑寺壁画不仅是国之瑰宝,还是世之奇珍!

    二

    这些壁画将明代现实生活场景融入其中,你看那人物肖像,那亭台楼阁,那线描叙事场景,分明就是我大明朝现场啊;那小孩的“锅铲头”,分明就是川北小孩的发型啊,至今川北一带有很多小孩都留锅铲头。

    难怪,专家门都说,觉苑寺壁画不仅是一部佛教艺术大全,还是一部研究明代政治经济、民俗文化、农业宗教的百科全书。所以,历代文人仕宦、文史宗教学者、艺术大师们总是对觉苑寺趋之若鹜。

    民国二十七年,张澜参观后,惜其价值,怜其保护不周,捐银300元,嘱地方好生保护。新中国成立后,香港等地也曾捐款修葺。

    著名画家邵宇在上世纪80年代参观壁画后,深为感慨地说:“这是我看到的明代壁画中最好的一处。如果说作者是民间艺人,那也是造诣很高的大画家。”同行的黄翔等十多位艺术家一致赞赏,认为觉苑寺画师画技水平已在画家仇英和唐寅二人之上。

    这可了得!可是,这堪比仇英、唐寅的高人却无署名,为后人留下一个谜。

    武连一带流传“吴道子一夜挥笔成画”的故事。相传唐贞观年间弘济寺竣工后,住持僧请来著名画家吴道子,要他在大雄宝殿四壁作画,吴大画家在寺庙里呆了整整一个月都未见动笔,到了四月初八,佛祖生日即将来临,住持有些着急,前去催促,吴道子调好各种颜料,一夜之间便画好了全部壁画。

    但是,唐庙已毁,现存觉苑寺建筑大多为明清建筑。现存壁画作于明代准确无疑,最后一铺壁画内容以及署名明明白白:明代觉苑寺住持净智和他的徒弟道芳。传说不会无缘无故,至少透漏出觉苑寺有绘制壁画的传统。唐代石(金)牛道已经非常繁荣,弘济寺很有可能曾邀请吴道子在此作画。现存壁画“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样子,确有吴道子遗风。画师颇得吴道子画风神韵,在继承之中颇有发展。可是,1985年《剑阁县文物志》记载觉苑寺壁画“为明代英宗天顺初年(1457年)大殿重建后,由民间艺人集体绘制”。

    然,现成壁画浑然一体、天衣无缝的境界,怎么看都应为一人所作,绝非出自多人之手,专家们也这样认为。这是怎么回事呢?

    觉苑寺壁画描绘的是佛本生故事,我猜想画师本人或许是一位佛教信徒,佛徒做功德而不留名是常事也是常识,他们认为留名则功德不存。在母老师指导下,我慢慢研读壁画。发现画到第10幅时,主持就没钱了;从11幅起,靠信徒捐牛、捐羊、捐钱得以继续画下去;到40幅时,靠当地民众集资才得以完成壁画。捐赠的财物在图题下有记录,例如《金剛哀恋》题图下写着:由信士张忠施银一两;《嘱咐国王》题图下写着:由信徒王整施驴一头。

    在这种背景下,署名集体创作就不难理解了。

    三

    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画师是没有报酬的。支撑画师的力量,来自信众的期盼、自身的信仰以及中国画匠的民族文化情怀。画师在认真研读佛教经典的基础上,广采博览,吸收众多名家手法融会贯通之后再融入自己的审美、思想,创造性地绘制了壁画,在绘画艺术上不乏突破性、发展性亮点。但本人慢慢研读觉苑寺壁画,突出的感受是经觉苑寺壁画非常接地气,画师有着底层民众最基础的生活感受,在不改变佛教文化精神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价值观,“中西合璧”式展现佛传故事。

    比如在第19个故事《游观农务》中,画师用精美而生动的线描展示出一副优美的田园风景画,农夫、犁铧、耕牛是中国式的,甚至是川北式的,而太子、祥云、神仙则是印度式的。第24个故事《路逢老人》中,太子与一蹒跚老人相遇的瞬间,浓郁的生活气息跃然眼前。若非生活在底层,很难有如此精妙的表达。第100个故事《化诸淫女》,第129个故事《度除粪人》的讲述,充分表达了画师对社会底层人民给予的无限同情,并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而得渡。这些平民思想的表达,使得觉苑寺笔画淡化了宫廷氛围,增加了世俗气息,更具大众性人民性。

    这样的民本思想出现在500年前,一个唯皇权至尊、唯宫廷至上、唯上大夫至贵的封建王朝,其先进性不言而喻。

    儒道释的融合在画师笔下也随处可见。《饭王得病》《佛还观父》《殡送父王》这些佛传故事,通过释迦摩尼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而融入了中国儒家的孝道文化。《白狗吠佛》讲述一个人因惜财如命,死后变狗自守其财,融入了中国道教的天人感应、因果感应观。第135个故事《鬼母寻子》讲述鬼母总去抢食民间小儿,佛设法把鬼母500子中的最小一子藏起来,让鬼母直观感受丟子痛苦,从而达到教化大众的效果。

    从觉苑寺壁画可以看出:佛教不但中国化而且地方化了。

    公元十三世纪初,佛教在创始之地印度消亡时,在中国却得以弘扬和发展。我国本土文化道与儒的根基,也许是这个世界上最适合佛教生存的土壤,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时,中国以无比开放的胸襟接纳了佛教。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佛教在艺术上已经中国化,在文化上与中国的儒、道文化融为一体,水乳交融,不分你我。

    佛教来到中国,可谓双赢,在为中华文化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吸收中华文化精髓丰富了自身。

    秦蜀古道也是一条佛教传播之路,于金牛道而言,千佛崖石窟尽显佛教的中国化,觉苑寺壁画则凸显出佛教的地方化。

    壁画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我国壁画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壁画在庙堂墓室流行。东汉以后,随着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佛传壁画不断发展,遍布全国。觉苑寺壁画容量最大,内容至丰。

    佛教在唐朝完成与儒、道的融合,逐渐打上中国烙印,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觉苑寺壁画的作者正是怀有这样的民族文化情怀,才无私而创造性地为后人留下了一幅“神品”级别的明代壁画。正如大雄宝殿楹联所述:“妙手丹青七彩佛传开化十方诚瑰宝,庄严法相一堂金身道心三界确牟尼。”

下一篇 4
 
 
   
广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