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4月02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 要闻 -- 版次:[ A01 ]
啃下“硬骨头” 为群众谋更多幸福
——朝天区脱贫攻坚掠影
 

    本报记者张敏

    “愿望?争取今年带老伴出去旅游一圈。”今年59岁的陈德明,是朝天区李家乡老林村二组建卡贫困户,2014年从种植高山露地蔬菜起步,到养土鸡脱贫,再到栽培羊肚菌致富,如今年收入近10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2014年,朝天区像陈德明这样的贫困人口有25518人,贫困发生率13.45%,2018年底下降至0.19%。近年来,该区围绕高质量脱贫目标,下足“绣花”功夫,啃下“硬骨头”,为群众谋来了更多幸福。

    创新“菜单选择”安居开启幸福门

    见到陈云贵老人时,他正坐在大滩镇自然村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的新房前,边晒太阳边听大喇叭里的扶贫政策宣讲。61岁的陈云贵,从茅草房、石板房,到木架房,再到如今宽敞明亮、结实牢固的砖混房,先后盖了七次房,把多半辈子都耗在盖房上的他感叹,“这辈子我不是在盖房,就是在准备盖房。”

    陈云贵能搬出海拔1400多米的大山深处,得益于朝天区创新实施的“菜单式选择、差异化补助”易地扶贫搬迁模式。近三年来,朝天区2676户9086名贫困人口自主选择分散自建、规模集中、城镇购房、政府兜底4种安置“菜单”,统规统建、统规联建、统一代建、农户自建4种建房“菜单”,住上了配套设施齐全、安全美观的新房子。

    “群众不安居,脱贫就是一句空话。”市委常委、朝天区委书记蔡邦银对此深有感触。面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朝天区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重中之重,在有效破解“怎么搬”的同时,鼓励和引导集中安置户发展乡村旅游、生态种养、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分散安置户发展庭院经济、休闲经济、红利经济“三大经济”,对城镇购房户实施就业促进、创业扶持、政策增收“三大工程”,全面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2018年,该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620元。

    聚焦“稳定增收”乐业有道奔小康

    “水生雾,雾生珠,今天这样的湿度正适合银耳生长。”3月25日早晨,雨后的柏杨乡三友村云雾升腾,贫困户王思远一大早就揭开了自家种植大棚的门帘,让雾气透进大棚里。

    “山高路陡石头多,种一坡才收一箩。”去年,山高地瘦的三友村,利用富集的青杠林资源,发展起了食用菌产业。王思远栽培了5000椴银耳,在农技员的悉心指导和他的精心管护下,他的银耳在同一批种植户中,产量最高。“去年卖了30000多元。今年规模又扩大了一倍。”

    而一山之隔的深度贫困村捍红村,在产业发展中先行先试,已呈现出“户户有门路、人人能增收”的良好局面。2018年,共栽培香菇、天麻、金耳等40万椴(袋),户均增收超20000元。村支部书记赵思贵深知其中不易:“别人花一分功夫,我们就要花十分甚至百分的努力。”

    产业壮根基,红利管长远。目前,朝天区已形成“5+N+村+户”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建成万亩现代农业园区10个、村特色产业示范园近300个,户办小庭园1.2万余个,特色产业收入占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以上。同时,探索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新型经营主体+村级集体经济+贫困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带动50%以上的贫困农户发展产业稳定增收。

    实施“志智双扶”齐心提振精气神

    春和景明,草木蔓发。临溪乡清水村贫困户李学成家里,帮扶干部张清林正与村民们共学党的惠民好政策,“就是让群众坐得下、听得懂、记得住,他们思变思进思干的热情才会被充分调动。”

    扶贫先扶志。朝天区各级党员干部创新开展结对认亲“六共”行动,下基层、进农家,与群众“共学政策、共谋发展、共解难题、共树新风、共庆佳节、共话感恩”,不断培育思想动能、激发内生动力。

    该区文明办负责人介绍,为打造持续强劲的脱贫动力,破除“安贫乐道”“等、靠、要”等落后思想,2018年,该区常态化开展送文艺演出、文明新风、脱贫攻坚政策宣传、法治宣传、科普宣传、卫生健康、家风家训进基层的“七进村社”活动52场次;以村为单位,全覆盖评选出“最美扶贫人”“脱贫示范户”等模范典型2000多名;通过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进一步增强了贫困群众主动脱贫、自力脱贫信心,形成了你追我赶、共同致富的良好局面。

    此外,朝天区把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大力实施“3+5”就业扶贫工程,实现了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100%培训、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100%转移、有创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100%扶持;在全省率先推行农民夜校积分制管理,全区累计开展技术技能培训20万人次。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广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