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理论大视界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5月12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 理论大视界 -- 版次:[ A04 ]
关于进一步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思考
 

    任国富

    休闲农业是利用当地自身优势,以农业为基础,充分结合资源,发展一、二、三产业,使得农民利润最大化、环境最优化。通过近些年来的推动、拉动、带动,我市休闲农业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顺应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大力推进居民聚居点建设、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加强环境打造,建成一批种养综合农业园区、特色种植园区和水产循环生产示范园区等,有效地推进了休闲农业项目的具体化落地。观光、赏花、采摘、垂钓、体验、餐饮、民宿、养生等多样适生业态应运而生,有力地拓展了农民的增收致富门径,促进了本地优势资源、潜在资源转化为资本的进程。

    但是,我们要充分看到,当前,昭化休闲农业发展还相对滞后;种养园区休闲特性体现不突出,知名度、影响力、吸引力较弱;自发性、分散性、孤立性、粗放性突出;同质化、同类化趋势明显,休闲项目简单复制、重复、抄袭大量存在;项目单调,优势品质不明显,不能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农家乐”基本停留在“吃农家饭”的初级档次,且菜品也不够地道本色,消费水平处于较低价位,服务层次偏低;从业人员学历普遍偏低、老龄化趋势明显;供给结构不合理,缺乏具有综合性接待能力的农庄(或山庄);缺少具有餐饮、会议培训接待、娱乐等功能配套的一条龙服务的场所与设施;品牌意识不浓,核心品牌效应不强;经营者多是农户个体,分散营销小打小闹现象比较突出,人气不旺,商气不浓,经济效益相对较小;辐射吸引旅客半径小,一过式、短暂式、过客式旅客居多;基层政府推动举办的赏花、采摘、节庆等活动经济效益相对低迷。

    如何进一步推进休闲农业健康发展,笔者有如下建议:

    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念,立足山区资源禀赋条件,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选择和确定休闲农业开发项目。突出规划引领,继续深化“一湖一带一道”总体布局,依据自然资源、区域位置、市场需求等进行科学规划,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地方乡土文化与现代科技密切结合,促进产业间的融合,加大产业的联动效应。依托亭子湖水域、古蜀道历史文化、栖凤峡小寺山森林禀赋优势,突出特色,梳理品牌,规划一批具体的休闲项目,发展吃、住、行、游、购、娱、研、学等功能齐全的农业综合体。统筹规划好休闲项目与周边或者邻近景点的搭配,使之串连成一个完整的游程。鉴于当前农村居民房屋、田园等闲(空)置较多,建议因地制宜,加强引导和资源整合,选择重点村落推行休闲农业服务功能的分工分业分节,通过租赁、承包、联营等方式盘活乡村闲(空)置房屋与田园,各尽所能,打造亮点,串珠成线,抱团发展。

    避免趋同,突出差异。习近平总书记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昭化文物古迹众多,历史文化沉积深厚,各地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留存了丰富多彩的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发展休闲农业要以本土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为主要内涵,在项目选择、设计和生成上融合本土文化元素,使其成为重要的历史和乡土文化载体。要扎根本土,组织专门力量和人员深入挖掘、收集、整理各地本土文化资源,包括乡贤文化、孝节文化、传统村落、古代民居、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养生文化等。推进本地乡村风物的陈列与展示,建立亭子口水利工程库区历史文化陈列馆,着力建设传统村落和农业园区乡土、历史风物、民俗文化传承的展示与陈列设施。促进地方文化内涵的发掘、文化品牌的打造和本地创意产业发展。将独特的地方文化融进休闲农业之中,突出土生土长和文化记忆,寻求“唯一性”优势,提炼并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地方休闲产品。将独特的本土文化元素融入吃、住、行、游、购、娱要素和休闲养生的项目中去。认真研究,突破采摘、赏花、节庆等形式的季节性、间断式挑战,探索适合全年均衡运营的发展模式。

    招商引资,解决瓶颈。山区休闲农业发展需要政策、用地和资金等的支持。要根据昭化实际研发、生成和储备一批休闲农业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激活社会民间和工商资本进村入户,吸纳本籍能人返乡创业,从事休闲农业项目开发。完善农村土地政策,引导农户以土地入股、租赁等形式流转,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集约化经营程度,形成土地适度规模化发展格局。扩大开放,积极探索盘活乡村居民住房、林地、水面、田园等闲置资产。强化协调服务,切实解决融资问题。

    品牌营销,上档升级。当前,昭化休闲农业品牌效应不突出,有“品”无“牌”与有“牌”无“品”并存,外界关注度低,导致产业缺少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要下功夫加强品牌创建与营销,适应现代信息传播载体发展,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QQ、电子商务等平台,加强广泛传播、推介与宣传,促进信息共享,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加强与旅游团体、网站和团购等平台的联系合作,提升人气,集聚商气,培养忠实的消费群体。多形式、多角度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注册和地理标志的申请等工作。打造研、学、体验、寻根、休养、避暑、隐逸、运动、教育、度假等多种多样的休闲产品。拓展和开阔视野,面向成都、西安、兰州、重庆等大中城市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农业消费品牌。充分挖掘乡村现有园区、林地、房屋、水域等潜力,着力推动建设综合性接待能力的示范农庄。推进餐饮、会议培训接待、度假娱乐等功能配套的一条龙服务的场所与设施建设,促进休闲农业载体提挡升级。精心打造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

    加强指导,提升服务。构建人才培训体系,建立专门的休闲农业服务培训机构,加强从业人员专业与服务技能培训提升;引导业主面向市场,将乡村转换为观光空间和感受乡土文化、回归怀旧、增长新知的场域;开动脑筋,将农业初级产品转换为观光购货、教育、特色纪念等资源;制定本地休闲农业的地方性行业规范,以此有力指导经营业主改善升级设备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和更新经营方式;充分找准山区海拔、空气、森林、水域等资源个性优势,用心做优大朝高山、亭子口滨湖和丘陵地区休闲农业的卖点;着力开发田园、稻渔、果园、花卉、山林的环境体验与产出、加工产品;进一步规范经营市场秩序,营造诚信经营的良好氛围。

    (作者系昭化区政协干部)

3 上一篇
 
 
   
广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