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8月14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 要闻 -- 版次:[ A01 ]
昭化区建好用好“村村响”广播,着力打造广大干部群众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大喇叭”播出乡村振兴强音
 

    本报记者周小丁崔华忠

    “乡亲们,打扫环境卫生就像人洗脸,脸洗干净了人才精神。整治人居环境,大家既是劳动者,也是受益者,卫生要靠自己干,家园要靠自己建。”6日早上10点,昭化区柳桥乡的“大喇叭”又准时响起,乡党委书记邢显锟操着一口“昭化腔”给群众宣讲。

    流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广播,在资讯高度发达、传播渠道多样的今天,似乎已成为一代人的回忆。但在昭化区,广播不但没有“没落”,反而成为当地群众学技术、长知识、听时事、正言行的重要渠道。

    “在农村人员居住高度分散、在家多为老弱妇幼的时代背景下,广播具有传播快、受众全等优势,是政策宣传、信息传播、应急处置的良好载体。”昭化区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为让广播这一“老器材”焕发新生命,从2014年起,该区整合600余万元资金,完成安装设备3000余台套,210个行政村搭建起“村村响”系统,覆盖1410个村民小组22万人口。同时,组建区、乡、村三级广播联播联控体系,每个乡镇选聘1至2名播音管理员,行业部门负责监督和协调、广电网络公司负责线路和设备维护、乡镇负责播出内容,确保广播系统运行。

    建好了,怎么用好?邢显锟成为该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广播刚恢复时,广播“过时论”“无用论”在柳桥乡流行,一些村民嫌吵,还偷偷拔掉广播线。怎么才能让群众愿意听、乐意听?邢显锟挨家敲开群众的门,了解大家关心的事,听大家的知心话,将上级政策和群众需求相结合,撰写出一篇篇具有“柳桥味道”的广播稿。

    “脱贫攻坚关系你我他,不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单相思’,也不是自拉自唱的‘个人唱’,更不是我做你看的‘独角戏’。”“家规家训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传承,家里每个成员都要遵守和维护,才能实现家兴业旺。”……5年来,邢显锟撰写关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稿件100余件,播放700余次,被群众称为“广播书记”。

    效果很快显现。“柳桥乡离城市近,群众思想比较浮躁,以前每年上访的群众很多。”柳桥乡纪委书记杨沫说,随着“大喇叭”把党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群众的思想通了,心气顺了,信访量大幅降低,一跃成为乡风文明先进典型。在西部绿色家居城项目中,1年内征地3700亩、拆迁房屋135户、迁坟近千座,无一例上访。

    用广播擂鼓呐喊弹响工作“前奏音”,鞭策鼓励群众改善乡风民风……柳桥乡的经验很快在全区推广,目前,该区29个乡镇的党委书记、210个行政村的第一书记和村支部书记以广播为平台,积极开展政策宣讲、知识宣传、信息传播。“乡村广播天天响,各级书记天天讲;学了知识长见识,件件都是百姓事。”乡亲们常挂在嘴边的这句顺口溜,是对乡村“大喇叭”最好的认可。

    (紧转A2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广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