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昭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9月05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 昭化 -- 版次:[ A03 ]
精心筑巢 引凤来仪
——昭化区“三化协同”激励引导各类人才向一线集聚
 

    本报记者杨黎明

    “我们去高校招引人才,一说昭化的政策,大家都觉得很有吸引力。”日前,全程参加人才招引工作的区人社局干部邓林介绍。

    近年来,昭化区紧盯贫困地区人才资源匮乏和智力支撑不足等突出问题,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力在人才引、育、用、留上同时发力,激励引导优秀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聚智、聚力。

    规模化向一线集聚人才

    “我主要从事水利工程项目结算管理、防汛抗旱等工作,与我在大学所学专业相当对口。”2018年引进的四川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曹永强介绍,他的专业在昭化区得到很好的发挥。

    为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昭化区紧盯国家985、211工程和“双一流”高校人才,针对性设置3万元至300万元安家补助和每月300元至10000元工作补助等政策,核定人才引进专项编制,先后引进规划、金融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200余名。

    除此之外,党委政府还积极号召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有效激活基层人才阵地“一池春水”。

    企业家谭琳义响应号召,于2014年带着2000余万元资金回乡创业,在柏林沟古镇建设生态旅游产业园3690亩,打造乡村旅游,带动周边农户年均增收2000余元。

    近年来,昭化区出台了《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九条措施》,鼓励引导优秀农民工回乡创业。设立创新创业奖补和融资担保风险补偿基金,先后发放创业贷款2.6亿元,兑现各项创业补贴1亿元,累计回引创新创业人才8500余人,创办家庭农场、专合社等新型经营主体1.1万个。

    该区还抓住东西部扶贫协作契机,持续深化与浙江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1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校(院)地战略合作,建立了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4个、孵化单位20余个。

    精准化在一线育用人才

    “我以每亩300-500元的价格,流转了170亩土地发展羌脆李产业,希望通过产业的发展与带动能让当地群众增加收入。”退伍军人昝树鸿告诉记者。

    邓科勇是天星村三社的贫困户,从小左眼失明,妻子又患有癫痫,还有一位76岁的老父亲。家里基本没有什么经济收入,日子过得很是艰难。

    “只要有活儿,我都会来果园务工,一天能挣60元,一年下来也能挣5000多元工资,年底还有土地入股分红。”邓科勇乐呵呵地说。

    在昝树鸿的带动下,天星村部分群众不仅在李子园里打起了临工,也积极发展起了羌脆李产业。

    大户带小户,先富带后富。近年来,昭化区大力实施乡土人才“领跑带富”行动,先后培育乡土人才2600余名,支持优秀乡土人才创办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112个,带动2400余名贫困群众发展致富产业。

    强大的人才保障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昭化区除了丰富基层人才库外,还在“高”、“精”上做文章,打造素质高、业务精的新时代人才队伍。

    该区分行业组建了脱贫攻坚、项目投资等新型智库6个,先后完成重大决策咨询、重点项目论证等30余次。并大力实施“千名专业技术人才智力扶贫”行动,推行“一乡一团队、一村一技术员”扶贫机制,如今,1000余名优秀人才组建精准扶贫团队117个,先后开展服务活动300余次。

    多元化为一线留住人才

    重才聚才更懂用才,昭化区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营造良好人才工作生态。

    “低职高聘”提待遇。该区创新推行“低职高聘”职称评聘改革,从严对个人综合素质、脱贫攻坚实绩等7个方面进行量化考评,取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因单位无空缺岗位而未聘任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评选享受上一级专业技术相应经济待遇,有效激励专业技术人才向主战场流动。

    “特设岗位”优渠道。通过“上挂下派、横向交流”等方式,大力选派优秀人才到省直机关部门、区乡重要岗位挂职锻炼。推行机关企事业单位“无障碍”流动机制,统筹20个事业单位科级领导岗位和部分非领导职务作为“特设岗位”,提拔调任14名优秀高层次人才,打通人才流动旋转门。

    “评选表彰”添荣誉。采取人才“大比武”、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常态开展科技拔尖人才、名医名师、优秀乡土人才等评选活动,设立人才专项服务基金300万元,真金白银、大张旗鼓重奖优秀人才270余名,尊才重才惜才氛围日益浓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广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