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0月09日 星期三
-- 特刊 -- 版次:[ A05 ]
奋进 70年铸就广元辉煌
——广元十件大事记(上)
 
王家营工业园区 赵辉摄
如今的青川县城全景图 沈若飞摄

    广元城解放

    【回顾历史】

    浴血奋战,仅一个月解放广元城1949年12月14日,广元县解放!

    当天上午10时,军容整齐的解放军大部队进城了。

    大华纱厂的工人和附近居民在厂门口举着红旗,欢迎解放军。

    钟鼓楼的厅天茶楼沿街摆起桌子,泡上茶,欢迎解放军。

    ……

    红旗、欢呼、掌声,汇成欢乐的海洋,广元城自此进入新纪元。

    70年了,那些辉煌的历史片段没有褪色,那些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和为广元人民的解放而奋斗过的革命前辈从未被遗忘。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和南方各游击区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在进军大西南的号角声中,刘邓大军主力于当年11月从湘黔进占川东川南。

    随即,18兵团在贺龙率领下,由陕甘南下入川,形成对胡宗南南北钳形攻势。18兵团中路60军沿川陕公路追击胡宗南部,11月12日攻占七盘关,打开四川的北大门,兵临广元县城。

    智取龙洞背、奇袭阴平关、血战飞仙关……解放军屡战屡胜!

    12月14日清晨,东山碉堡竖起一面白旗投降。

    18兵团60军180师540团以排山倒海之势,结束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广元城的黑暗统治。【亲历者讲述】

    经历战争,更觉和平来之不易

    “下午三点到广元城,然后强渡嘉陵江,我们必须冲过去。”180师老战士冯志诚(原539团作战参谋)今年已经89岁,那段红色的岁月他每每提到,都历历在目。

    站在凤凰楼上望着广元城,仿佛又看到了英勇的解放军战士持枪杀敌,炮声和厮杀声震耳欲聋……

    凤凰山上的一个小山坡,曾是解放广元的战场之一。

    70年前杨清林还是一名学生。1948年,他毕业后回到家里,直到1949年初,他都一直待在家里,不敢出门。

    杨清林还清楚记得,当时一些“保长”催老百姓交粮,数量多,时间紧,有些交不起粮食的人只好离开家园去逃命。临近解放,他跑到山上的亲戚家里,躲了起来。广元城解放当天下午,一些商店、饭店便开始营业,在解放军的宣传下,社会局面几天就稳定了下来。

    【历史的启示】

    铭记英雄,我们才能走得更远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广元人民从未忘记英雄。

    红军渡、红军山、红星公园……发展的脚步越来越稳健,那一抹红随之越来越鲜艳。

    2011年八一建军节期间,广元市委市政府起草慰问信给石敦豪以及当年解放广元的老英雄,邀请他们回广元走走看看。由此,广元方面发起了在全国范围内寻找180师解放广元尚且健在的老英雄活动。

    当年生龙活虎的年轻战士,现在都已成为耄耋之年的老人,180师的幸存者如今已是寥寥无几,参与过解放广元的更是极少,但我们没有放弃寻找。

    2011年12月14日,在广元解放62周年之际,12名解放广元的老兵,怀揣着对“第二故乡”的深深牵挂,从祖国四面八方赶赴广元。

    “广元解放当天入城仪式时,当时广元很小,部队很快就穿过了。”老英雄们回忆道。

    62年后,12名老英雄在热情的5万广元人民夹道欢迎下,再次举行了隆重的入城仪式。

    “没有想到我们还能在广元聚在一块,太不容易了!”从河南省焦作市赶来的田方保老英雄说:“广元应该是全国第一个举办迎接老英雄回家活动的城市。我们从这次活动里看到的是广元市委、市政府对老兵的关怀,对英雄的铭记。”

    时光荏苒70年,广元儿女不忘历史、感恩时代,铭记英雄!    (本报记者张欣)

    三线建设

    【回顾历史】

    建立军工电子工业基地

    广元是国家国防工业布局的重要地区之一,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特别是“三五”计划以后,国防工业在我国工业化建设中的优先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我市的国防工业(后来统称电子工业)是国家从1965年开始按三线建设国防工业布局规划原则建立的。当时国家在广元投资3.5亿元,通过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职工艰苦创业,建立了军工电子工业基地,其生产技术水平基本上代表了我国电子工业当时的先进水平。

    广元的国防工业发展改革历程主要有三个时期:一是三线建设时期,一批国防军工企业入驻广元,分布在广元、旺苍、青川、剑阁等县。二是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国家国防工业由传统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广元企业也不例外,在产品和市场等方面纷纷开始“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探索。三是在建国五十周年阅兵式上“广元造”武器装备顺利通过天安门,标志着广元的国防工业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广元国防工业发展五十余年来,基本形成了大型军事电子装备生产基地的格局,尤其是在大型电子武器系统装备科研生产工艺流程方面,具有完整的科研、生产和管理体系。

    【亲历者讲述】

    期望国防工业再创辉煌

    今年已经76岁的黄坤让已经从081电子集团总厂退休17年了。

    毕业于成都工学院电机系,1968年分配到广元081厂指挥部工作,从外经外贸处到机动组,从初来广元到扎根广元……本是重庆市潼南县人的黄坤让侃侃而谈。

    记得1985年广元建市,仅零八一系统电子军工企业其固定资产已达2.36亿元,总产值达到7298.2万元,而广元县当年的工业总产值为1.8亿元,电子军工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就达到了40%。

    黄坤让告诉记者,当时生产的收录机、摩托车制动器、电动工具、燃气换热器、收录机机芯、音像制品等一批民用产品红极一时。自己饱含热情,支持参与国家建设不后悔。

    作为三线建设的一分子,黄坤让甚是骄傲,如果再来选择一次,黄坤让依然会为国家建设奉献青春。

    【历史的启示】保护工业遗产促进功能提升

    “三线建设”指自1964年起我国在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市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三线建设”项目大多被列为国家重点项目。广元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要基地之一,遗留下了一些重要工业遗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线文化”。

    “三线建设”为广元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重要工业基础,改善了广元工业布局,提高了广元工业的生存能力、生产能力和综合实力,带动了交通、水利、纺织、轻工、建材等产业发展,也为全国各地各行业输送了大批人才和骨干。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三线建设”,也就没有今天的广元工业。

    积极发掘工业遗产资源,建构厚重的历史底蕴与鲜明的时代特色共存的人文魅力空间,在城市建设中注重保护工业遗产,促进功能提升与文化文物保护相结合,平衡好城市建设与工业遗产要素和原有城市自然人文特征之间的协调关系,是工业遗产利用和改造的基本原则。

    广元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过程中,重点以081电子集团、中核821厂为依托,先后引进长虹电子、四川兴能新材料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发展,着力培育发展了平板电视整机制造及配套产业、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镍镉充电电池、锰泰龙锂电池、汽车动力锂电池及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等多个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了电子装备整机、平板电视、新型储能电池材料及铝基复合材料产业集群。

    目前,我市现存的工业遗产资源主要有081电子集团、中核821厂基地、广元市纺织厂、广元杨家岩109厂、国营东河印制公司等。(本报记者赵敬梅)

    撤县建市

    【回顾历史】

    时钟拨回到1985年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广元县,设立广元市(地级),这是我市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34年来,广元城区建成区面积由建市初的7.14平方公里增加到53平方公里,增长近15倍,相当于再造16个广元城。

    已先后建成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奖(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中国低碳贡献城市”等荣誉称号。

    发展的号角声声入耳,前进的步伐愈加稳健。

    建市初,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只有14.6亿元,财政收入仅4800万元。

    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广元城市建设进入了大发展时期。

    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定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与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加快川陕甘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北向东出桥头堡建设目标,经济社会发展有了质的飞跃。

    2018年,广元全市经济总量突破800亿元,增速居全省第9位、川东北第2位。

    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广元致力于以产业化构建经济新体系,有力促进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康养旅游等产业的蓬勃兴起。

    业兴则民富。

    1985年,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1元,农村人均纯收入289元。

    2018年,广元全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0592元、11854元,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934元,同比增长10.9%,占收入的比重为83.8%。

    城区建设,日新月异

    70年前,木房与瓦房是广元城的建筑主体。

    从“十里长街”利州东路,到西二环建成通车,从皇泽大桥一桥独行到澳援大桥等6桥飞架,城市的道路延伸着城市的骨架。如今建成区累计道路总长达400余公里,人均道路面积达14.1平方米。

    规划构建了中心城区“一湖、两区、两城、五园”的康养旅游规划项目体系,因地制宜打造广元“美丽乡村、幸福农家”乡村旅游新名片,奋力推动广元建成美丽城市和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

    在城市建设中,我市坚持完善功能与提高城市品位并举,把彰显文化个性作为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

    先后建成南河湿地公园、蜀道诗歌大道、市中心城区智慧停车场、城市北入口提升工程等一批城市功能配套项目,完成背街小巷整治30余条。

    “春馨苑”安居工程、雪峰三号安置点工程、解家岩棚户区改造安置房项目……一栋栋安置房拔地而起。

    宽阔平坦的二环线延展了城市骨架,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丛丛耸立,现代化的智慧停车场疏解了城市交通拥堵,碧波荡漾的嘉陵江把“川北明珠”点缀得更加灵动柔美……

    民营经济,从无到“壮”

    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全市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的发展进程。

    1985年建市时,民营经济增加值为17805万元。

    到2017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409.06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104.6倍,贡献了57.2%的GDP。

    民营经济主要为传统服务业、流通领域及一般制造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人力支持,有效缓解了全市就业压力。其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广元分公司、广元万贯川陕甘五金机电建材有限公司等一批重大招商引资企业茁壮成长,永隆集团、龙申建设等本土民营企业成为行业领头雁,纷纷跨入全省民营企业先进行列。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民营企业1.92万户,个体工商户11.65万户。

    七十年栉风沐雨,七十年沧桑巨变。

    看今朝,一幅幅壮丽的乡村振兴画卷映入眼帘,一个个颇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强势崛起,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报记者张欣)

    经开区

    【回顾历史】

    坚定发展信念,迎难而上

    1992年的春天,南巡的雷声响彻华夏大地,广元开发区,这个腹中躁动多日的胎儿呱呱坠地。

    成立之初的经开区,面临资金严重短缺、人员配备不齐等困难,发展举步维艰。创思路,定方案,添措施……坚定着发展的信念,经开区直面挫折,积极进取,迎难而上。

    渐渐的,依靠优越的政策、热情的服务以及理想的地理位置,经开区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家来此投资。大道宽敞明亮四通八达,一座座厂房如雨后春笋,硬件条件改善的同时,多个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多种成分混合的股份企业也在这里“起飞”。

    2005年,市委市政府整合上西、袁家坝、利州三片区,组建统一的广元经济开发区。2012年12月,国务院批准广元经济开发区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从此经开区定名为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2017年6月在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关于同意11个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榜上有名。

    随后,经开区发展进入“快车道”:建设活力开发区、美丽新三江,全面实施“23355”战略,五大产业发展计划扬起风帆;王家营、袁家坝、盘龙医药等7个工业园区蒸蒸日上,方圆15平方公里,工业企业78家,入园企业竟达300余家,一片生机盎然;有色金属、食品医药、电子机械等现代产业体系,建成了国家先进电子产品暨配套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一派繁华景象。2018年经开区工业总产值已突破500亿元。

    【亲历者讲述】

    经开区产业发展“蒸蒸日上”

    石龙街道办事处副书记杨大智是经开区发展的建设者、参与者、见证者,他先后在袁家坝、下西、石龙履职,亲眼目睹了经开区的迅猛发展。杨大智回忆,2005年经开区整合之时的口号是要把袁家坝工业园区打造成“百亿工业园区”、有色金属铝业生产基地。“从最开始提出的铝产业年产能12万吨,到后来的20万吨,再到现在的100万吨,发展得很快。”在杨大智看来,铝产业的迅猛发展,是经开区产业发展“蒸蒸日上”的一个有力证明。

    “特别是经开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以来,先后建成了国家先进电子产品暨配套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等园区品牌,经开区已成为‘工业强市’的‘主攻队’和工业经济的‘主阵地’。”杨大智的言语中带着强烈的自豪。

    【历史的启示】

    向千亿园区昂首迈进

    一项项新建工程精彩纷呈,一个个花园广场全新亮相,一座座高档小区美不暇接……

    如今,随着升级扩容,经开区开始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由硬环境见长向软环境取胜转变,以集聚起强大的发展能量,向千亿园区昂首迈进!(本报记者周小丁)

    汶川特大地震

    【回顾历史】

    实施灾后重建项目6303个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里氏8.0级特大地震突袭汶川,巴蜀大地遭受重创,致使我市310万人受灾,4850人罹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200亿元。其中,青川等县区受灾严重。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紧急调集2万余名军警部队,火速奔赴我市展开救援,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期间先后有20位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来我市视察,省四大班子领导多次深入我市驻地视察,给灾区人民巨大鼓舞。党中央举全国之力援建地震灾区,先后在我市投入各类资金1248.4亿元,实施灾后重建项目6303个,使广元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亲历者讲述】

    石光武:“一把手”干出幸福生活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青川县黄坪乡枣树村村民石光武正在山上打菜籽。当他冲回家,看到的却是垮了的楼房,被砸坏的摩托车、电视机……面对一片狼藉的家园,石光武安慰家里人说:“怕啥子嘛,我们都还有手有脚的,还有条命在,大不了从头再来嘛!”

    地震后,石光武不但通过努力成为青川县第一户震后搬进永久性新房的农户,还重新建起了小超市,种植了有机茶和核桃……并在生产自救和家园重建中喊出了“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的“两幅标语”。

    凭借着“两幅标语”精神,如今的枣树村农家院落展新姿,新开办起农家乐、发展起特色产业、村里网站开通、使用上了太阳能

    ……

    现在,石光武家门口依旧挂着“一臂独擎,天大困难能战胜;二人连心,地动山摇何所惧”,横批为“自强不息”的对联。他说,“我不是孤立的一个人在打拼,和我同行的还有千千万万和我一样的灾区群众,还有一个强大的祖国。祖国不会丢下我们,全国人民不会忘记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在关怀着我们!只要我们舍得出力,舍得流汗,再大的困难都能战胜,小康目标一定能实现!”

    【历史的启示】

    “5·12”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援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2008年以来,广元人民走过三年恢复重建、七年发展振兴光辉历程,夺取了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发展振兴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经济发展由“原地起立”变为了“发展起跳”,交通区位由“蜀道难”变为了“蜀道通”,精神重建由“灾难重创”变为了“感恩奋进”……经历了这个过程,广大人民群众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有了满满的“幸福感”“获得感”。

    这样的变化,足以佐证:中国共产党无比英明伟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人民积聚的中国力量、展现的中国精神无比强大,社会主义大家庭无比温暖,身逢伟大时代无比幸福!   (本报记者唐彪整理)

 
 
   
广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