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5月20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 要闻 -- 版次:[ A02 ]
美姑蜕变未来可期
蹲点日记(三)
 
本报报道组听刘文武介绍香菇产业发展

    广元日报社赴凉山彝族自治州采访全媒体报道组刘慷江涛何开红唐彪刘怀英

    肆意盛放的索玛花、从广元引进的“致富菇”、林间吃虫的“美姑鸡”、漫山奔跑的“领头羊”、如火如荼的肉牛养殖合作社……初夏的大凉山,静静的美姑河,群山新绿苍翠,位于大凉山腹地美姑县产业欣欣向荣。

    “产业不兴,扶贫不牢”。自帮扶工作开展以来,广元帮扶干部将产业发展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支撑,立足当地实际,锁定产业脱贫目标精准施策,汇聚全部力量尽锐出战,闯出了一条兼具“颜值”与效益的蝶变之路。

    5月13日,本报全媒体报道组跟随美姑县委副书记(挂职)、综合帮扶工作队队长刘文武进彝乡、看产业、谈发展。

    “我们广元香菇已安家美姑,并给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在占地面积约20亩的依洛拉达乡食用菌产业扶贫园,刘文武说,2019年6月,他们将利州区干部捐出的扶贫专项资金50万元,建了7个香菇大棚、一个冻库、一个保鲜库和两套烘干设备。可喜的是,当年产出的香菇就卖了4万余斤,市场价格10元/斤,除去菌袋成本、人工、运输费用等,每斤收益6元,百姓人均分红达4180元。今年,美姑县又新建27个香菇大棚,发展菌袋35万袋,覆盖全县7个乡镇15个村。

    “我们本地的黄牛也很不错,为什么要从那么远地方引进这种牛?”“蜀宣花牛的主要优势是肉质鲜嫩、体格大、生长快、肌肉多、脂肪少,营养价值高,在育肥期日增重在1.5至2公斤,是我们这边本地黄牛的两倍……”

    在依洛拉达乡肉牛养殖场,刘文武像相声里报菜名一样,一口气说出了刚刚从达州引进的蜀宣花牛的优点,打消了现场一位彝族群众的疑虑。

    刘文武说:“当地老百姓最恨的就是背着手叉着腰到公路沿线站一站看一看的干部,你自己不懂产业,当地群众就不信服你。”为此,在每次脱贫攻坚部署会上,他都反复叮嘱帮扶干部,必须深入田间地头干一干,身体力行帮着忙群众干实事兴产业。

    采访中,有两个小细节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广元帮扶干部、库莫村第一书记亢国军接了两个有上级部门来检查脱贫表册的电话都被他推脱了。他说:“牛刚从外地到村上,必须细心照料,谁来了都要等干完了再说。”

    另一个广元帮扶干部王治国,一直忙着帮牛弄草料,作为卫生系统的一员,他根本就不懂畜牧业,但却干得很起劲。他说:“驻村干部就是块砖,哪有需要往哪里搬。”

    “既要脚踏实地,也要高瞻远瞩,通过三年帮扶,等我们走了,要给老百姓留下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刘文武表示。

    通过一整天采访,记者深刻感受到有了“广元智慧”的帮扶,今日的美姑县,产业矩阵已具雏形,发展高地正在崛起,彝乡未来可期。

    2020年5月13日

下一篇 4
 
 
   
广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