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青川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7月3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 青川 -- 版次:[ A03 ]
看贫困村的质变
——青川县深入推进脱贫攻坚战略纪实
 
茶产业成为青川群众致富的主打产业。图为该县仙雾茶海。

    本报记者刘保刚文·图

    孙悟空的“变”,成就千古神话惊世传奇;川戏的“变”,传承中华文化独门绝技;青川县贫困村的“变”,则是党和政府带领群众在改造大山、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创造出的一个又一个奇迹:2014年,精准识别贫困村79个、贫困户10180户31295人,贫困发生率16.59%。精准扶贫六年来,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精准绣花、苦干实干,截至2019年底,全县累计退出贫困村79个、贫困户脱贫9802户30317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01%。

    勇向贫困“宣战”,青川快人一步

    有人说,青川的脱贫攻坚工作总是快人一步。这句话说到了每一个青川人的心坎里。在他们眼里,脱贫攻坚战早在“十二五”初就已打响。

    上下联动,民生为要,向贫穷与落后宣战,不获全胜,誓不罢休。“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结束后,县委县政府迅速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推动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上来,于2011年率先启动第一轮特困村建设,在贫困程度最深的14个村展开了三年集中攻坚行动,在“精准脱贫”上先行先试,探索出了一套贫困山区脱贫奔康的有效解决方案,受到国扶办充分肯定。

    一根稻草抛不过墙,一根木头架不起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精准发力多方合力。与以前有所不同的是,青川县从文件的制定到机构的设立,从各机关的积极参与到各特困村的雷厉风行,政策力度之大,参与人数之多均前所未有。

    县上建起了坚强有力的领导体系,集中优势兵力投向脱贫攻坚主战场。全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和县长任组长,县四大班子全体成员为副组长,52个县级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脱贫攻坚指挥部(领导小组),组建了6个协调组和21个专项指挥部,构建起青川脱贫攻坚史上规格最高、力量最强、运行最畅的指挥体系。县级领导干部以身示范、以上率下,相关部门负责人勇挑重担,乡镇党委政府一把手带领乡村干部冲锋在前,带动全县131个县级单位、5300余名干部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形成了凝心聚力、同心同德、决战决胜的攻坚态势,架起了一座座脱贫致富的桥梁。从此,对于贫困村群众来说,山不再高,路不再远。

    县脱贫攻坚办作为牵头部门被称之为青川脱贫攻坚队伍的“司令部”、“参谋部”和“作战室”。他们不仅要抓好县级部门驻村帮扶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管,督促乡镇加强与帮扶部门的衔接沟通,确保双向互动,形成合力,还要加强浙川对口支援合作,充分发挥每年1000万元长效帮扶资金的作用,重点支持相关产业发展。多年来,该办积极对接和推进“万企帮万村”行动,主动邀请有社会责任感的国企、私企参与青川精准脱贫工作,京东集团在青川招聘5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月工资3000以上、五险一金全包的高质量就业。

    为防止“返贫”现象发生,该县还出台了“十大救助制度”等各项保障制度,对因灾因病返贫群众、党员,洪灾、火灾受损户、重大疾病患者等各类困难人群实施救助,构建起以城乡低保为基础、临时救助为补充、各项救助制度相配套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

    立誓拔掉“穷根”,找准痛点发力

    曾几何时,也有部分干部以为,舍得钱和物,扶贫没难度。然而,随着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深化,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足问题愈发突出,甚至有的陷入了“坐等服务”的怪圈不能自拔。这一问题不及时解决,不仅影响脱贫攻坚进程,而且还会助长社会不良风气,帮扶效果就很难实现可持续。

    近年来,针对部分贫困群众在脱贫道路上出现的认识上的偏差和陷入的“怪圈”,青川县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围绕“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目标,紧盯脱贫攻坚中“等靠要”“脏乱差”等突出问题,通过对症下药、靶向施策,破解农村“精神贫困”难题,着力扶志扶智扶德,着重打通群众脱贫致富的“任督二脉”,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助力脱贫攻坚。

    通过道德积分激励机制来破除群众“等靠要”思想,是青川县实施“精神扶贫”的一大亮点。近年来,青川在全县农村推行以“五个好”引领、“五颗星”量化、“10%”集体经济激励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道德积分激励机制,将农村群众生产生活、行为习惯,按照“遵纪守法好、环境卫生好、家和邻亲好、勤劳致富好、道德风尚好”进行评比量化积分,让村民参与道德建设,有镜子可照,有尺子可量,将抽象的家庭道德规范转变成具体、客观、量化的评价标准,激发村民自立自强、崇德向上的脱贫内生动力。

    扶贫更要扶智,要让老百姓懂得“既要苦干,更要巧干”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实现精准脱贫、综合治贫,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代际贫困传递的问题。

    多年来,县扶贫开发局每年都要牵头并会同相关部门有组织、有计划开展定向和订单培训,增强农民谋生能力,并为每村安排1至2名技术人员定点服务,使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1名技术明白人;按照“免学费、免住宿费、免生活费”的“三免”原则,为贫困村免费培训技术型务工人员1500多人。在青川县茶坝乡,随着培训力度的加大,老鹰茶种植技术优势发挥明显,产量逐年增加,加工技术越来越成熟,每斤从666元到888元,再到999元不等。老鹰茶被誉为“茶中仙子”广受追捧,成为群众发家致富的拳头产品。

    在此基础上,各驻村干部、帮扶干部也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协调电信部门为各村开通了宽带,帮助群众特别是产业致富带头人玩转自媒体、发展增收产业,借助“移动互联网+”,通过“微商模式”,实现小手机连接大市场、掌握大市场、拓展大市场。

    用足脱贫“特权”,梦想照亮现实

    “交通完全靠走,通讯完全靠吼”是对青川县所有贫困村最形象的描述。

    “扶贫政策是贫困村的‘特权’,我们不仅要用好这个‘特权’,更要用足这个‘特权’,带领全县贫困群众摘掉穷帽子,走上致富路。”青川县主要领导道出了贫困村群众的心声。

    “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青川县统筹整合项目、资金和人力,加快推进贫困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贫困产业园区道路、通社道路、联户路和农村便民建设项目23个,整合投入扶贫资金7.629亿元。截至目前,新改建县乡公路140.6公里,79个贫困村已硬化通村道路465.69公里,新建便民桥45座,招呼站79座,全县268个行政村通村公路、79个贫困村通社道路通畅率均达100%。在全省88个贫困县中,率先实现行政村光纤宽带全覆盖,率先启动自然村通光纤试点,完成147个自然村光纤覆盖,实现了“数字电视户户通、有线广播村村响、宽带网络村村联”。

    在青川县境内的白龙湖北岸,蜿蜒的山区公路一直通往大山深处的营盘乡(2019年并入沙州镇)新韩村。过去提起新韩村,当地群众心里都会觉得心寒。这是该县最为偏远的一个村之一,位于海拔1300多米的高山上,山高、路远、坡陡、弯急。当地曾流传这样一个顺口溜:新韩村来真心寒,出行难来看病难,又缺衣来又少穿,有女不嫁穷村汉……因此,新韩村又被当地村民自嘲为“心寒村”。

    据村里人讲述,以前的新韩村,老百姓要去赶场,站在自家门口就能看到场镇,可要走起来需要大半天;人们吃水要用扁担去几里外的山沟里拉,由于坡陡弯急,一担水到家后常常变成半桶水;孩子上学更困难,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经常被摔倒;家家户户房屋破旧,卫生状况很差,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再也不愿回家。留在山上的都是些老人小孩。

    现如今,一说新韩村,大家言语里满是自豪与骄傲:“路修好了,办事方便了,要做的事就多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走进村民安国翠家的厨房,主人家正在忙着炖腊肉,锅盖一揭开,顿时香味扑鼻。“现在国家政策好,各级领导干部帮扶带领大家增收致富,如今不缺衣也不缺粮,生活水平提高了,口袋也鼓了,日子越来越幸福!”说起如今的生活,安国翠激动地开始“显摆”起来:“我们村里可是换了一个天地,新路、新房、新庭院,让人觉得一切都是新的,乡亲们都争相发展产业,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劲头十足。”

    自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以来,青川县从解决长期困扰民生的基础设施等瓶颈着手,既立足当前的脱贫致富,又着眼长远的全面小康,一步步从根本上解决全县的贫困和发展问题。他们组织社会各方力量参与贫困村帮扶工作,5家省级帮扶部门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8550余万元、22个市级帮扶部门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2790余万元、社会各界累计捐赠资金2244万元,全部用于贫困村、贫困户脱贫项目建设。原来的贫困村如今旧貌换新颜,成为山谷原野中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破解贫困“魔咒”,开出治贫良方

    近年来,青川县脱贫攻坚工作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升级,将产业发展当作重要抓手,让贫困群众乘上致富快车。

    “产业扶贫”,催生群众“造血”功能。近年来,青川县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先后建成8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形成“名优绿茶、绿色山珍、木本油料、风景银杏、道地药材、生态养殖”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新格局,总产值超过15亿元。其中,贫困农户从生态农业产业发展中人均增收1200元以上。

    初夏时节,在青川县孔溪乡青峰村李成的茶园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漫山遍野的茶树郁郁葱葱,在茶叶基地务工的农户们正忙着做茶树管护工作。李成介绍说,2002年他发展茶叶产业仅900多亩,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如今他已发展茶叶产业6500余亩。今年采茶鲜叶产量266吨,产值达3214万元,还带动了周边600余户群众增收。

    在青川县关庄镇固井村,金灿灿的阳光覆盖着种植在固井岭上的56亩近20万株茶树。固井村“白叶一号”项目分布在3个不同地块,全村种植白茶面积288亩,约100万株。

    截至2019年,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安吉县黄杜村共向青川分两批捐赠白茶苗540万株。当地在关庄镇固井村、沙州镇青坪村和乔庄镇柳河村建立了3个“白叶一号”茶叶基地。为了帮助更多贫困户,青川还将部分捐赠茶苗分配给了其余6个镇15个村的贫困户。

    从一棵棵满载希望的“扶贫苗”到如今一片片茁壮成长的“致富叶”,预计2021年盛产期到来时,全县1717亩白茶将带动9个乡镇18个村663户老百姓户均增收4300元以上。

    固井村村支部书记张青勇向记者介绍,按照县里规划推行的“业主+基地+村集体+贫困户”模式,固井村已建成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白叶一号”茶叶基地。通过创新“五金”收益分配机制,即土地流转收租金、务工就业挣薪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委托经营拿酬金、村集体分红得现金,2019年固井村共支出土地流转金9.6万元,务工工资47万元,村集体为157名村民每人分红200元。

    “今年3月26日,我们试采试制了2斤多茶叶,现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检测各项指标。明年茶叶进入盛产期后,我们会持续推广种植技术,增加种植面积,村民们可以通过入股、委托经营等方式获得更多收益。”张青勇说。

    张青勇介绍,村里大部分青壮劳力都在外务工,茶园吸纳劳动力的平均年龄是55岁,优先满足贫困户的务工需求,最多一天有近300人在茶园里干活,每人每天可以收入80元工资。

    创新“飞地扶贫”,让贫困户实现异地“生财”。青川9234户建卡贫困户中,75%分散住在高山上,发展产业难得找到一块平地。青川县经过多次认真调查研究,创造性地探索出了“飞地脱贫”模式,由民营企业或产业大户带动,在县内集中打造6个农业园区、3个工业园区,引导高山贫困户通过“三资(资源、资金、技术)入股”“委托代管”“务工就业”等方式参与河谷平坝地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经营管理。“飞地园区”较好解决了高山贫困户运输难、管理难、缺技术、缺资金难题,同时也有效解决了农业园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短缺问题,实现不同地域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联结。该县通过土地租赁或流转、采取“企业+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等方式,引进业主带领贫困群众发展生态农业,共发展茶叶、木耳、羊肚菌等产业基地15个,投入资金1400余万元,带动全县1100余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000余元。

    实施“生态扶贫”,树上树下都是“金元宝”。近年来,青川县通过实施林权改革,鼓励贫困户以林权、林地和生产资料入股专合社和龙头企业,扶持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带动6000户农户发展生态产业;实施培训一批技术能手工程,培训林农2万人,技术能手210人;通过创新林业生态补偿机制并精准到户,发放了集体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金1947万元,让贫困户就地转为护林员,在全县79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聘用生态护林员377人,参照现有的护林员待遇及省定脱贫标准线,给予每名生态护林员每年3600元的护林补助,成为贫困群众稳定的增收渠道之一。每年,全县贫困户人均从林业产业中获得2300元的收入。同时,全县还发展了林下养殖林麝、马鹿等产业,带动16300贫困人口走上了增收致富之路。

    同时,该县还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让贫困群众共享绿水青山生态红利。依托唐家河生态旅游资源,建立生态扶贫产品直销中心。依托村落民居,建成4个AAA级旅游景区、8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培育乡村民宿达标户62户,带动8100余户贫困户通过“创业得利、入股分红、务工增收”等方式实现脱贫致富,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成功创建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

    “青川的脱贫攻坚工作谋篇布局有章法,调兵遣将有阵法,精准施策有心法,做实落地有办法。”这是国家扶贫办领导在青川调脱贫攻坚工作时给予的高度肯定。2018年,青川实现脱贫摘帽。目前,全县累计退出贫困村79个、贫困户脱贫9802户30317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01%,人们心中的问号一个个被“拉直”变成了感叹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广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