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专题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20年08月01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 专题 -- 版次:[ A04 ]
铿锵回荡的扶贫足音
——市委老干部局倾力帮扶朝天区唐家村脱贫奔康纪实
 

    本报记者崔华忠

    仲夏,雨后初晴。站在高山之巅的朝天区沙河镇唐家村四面望去,蓝天映照下,群山翠绿,环形水泥路像一条玉带,伸展到每个角落,白墙青瓦的楼房,如点缀在玉带上的宝石,构成一幅美丽的新村图。

    见证了村里脱贫历程的唐家村原支部书记李明钊,带着记者看产业、走村道、进新居,一路感慨连连:“唐家村从以前的卖血村变成如今的小康村,市委老干部局的大力帮扶功不可没。全村老百姓永远记着这份情。”

    几年来,市委老干部局下足“绣花”功夫,从物质到精神、从当前到长远、从整村到个户,对唐家村进行全方位真帮实扶,使该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们留下的扶贫足音,在群山之间久久回荡。

    把基础设施的短板补起来

    唐家村位于群山之巅,三山夹两坡的特殊地形,形成了山高坡陡、资源匮乏、出产不丰的落后生产生活环境。

    “我们村的穷,归根结底还是自然环境差,基础设施弱。”唐家村五组组长王成金说起前些年的贫穷,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祖上不留、地里不产、求借无路,实在生活不下去,只有去卖血。”王成金说,他14岁就开始第一次卖血,直到国家明令禁止,几十年间家庭开支基本靠卖血支撑。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唐家村卖血的家庭达到80%。

    受制恶劣的地理环境和生存条件,到2014年,唐家村全村有贫困群众43户175人,贫困发生率达21.6%。“早日把昔日的卖血村建成幸福小康村,具有重要政治意义。”朝天区委及市委老干部局领导一道,为唐家村的脱贫奔康把脉开方,做好顶层设计,给予政策支持。

    要想富,先修路。在高山之上的唐家村修建贯通村组的水泥路,意味着必须付出更多努力。“哪怕天大的困难,也要把路修通。”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老干部局局长孙新华的话掷地有声。

    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长、驻唐家村第一书记吴朋武和两名帮扶干部按照局里安排,逐个点位勘察地形,到市县协调项目,跑技术单位设计图纸,各项外围工作就绪,好不容易展开施工,但碎石、河沙等材料不仅价格高昂并且严重不足,帮扶队多方联系,借助朝天区以奖代补项目建设资金,免费向部分贫困群众提供碎石、河沙等原材料,解决了燃眉之急。

    从一组到五组的断头路立于悬崖之上,既是全村道路的中梗阻,也是群众脱贫的拦路虎。市委老干部局多次勘察研究后,把这段不到一公里的道路作为攻坚重点,勘察设计,协调资金,发动群众,现场监督,一条崭新的水泥路横在了山间。

    唐家村是个旱山村,每年缺水达4个月,群众饮水靠肩挑背扛。该局组织勘察设计后,分两批次新建9口水池,对所有管网进行改造升级,通过多级提灌方式,帮助群众解决了千百年来的饮水难题。

    “为解决用电难题,帮扶干部吃了不少苦头。”几年间李明钊见证了市委老干部局的帮扶作为。他说,以前不仅每逢吹风下雨要停电,还因电压弱而不能开展正常生产。2016年元旦期间,为了赶在春节前让群众用上放心电,市委老干部局协调增加一台变压器,为加紧工期,驻村干部冒着天寒地冻,在3天时间里加班加点挖窝子,建辅助设施,耳朵生了冻疮,脸上裂开了口子,终于圆满完工。

    这些年,市委老干部局累计为帮扶村协调硬化公路9.1公里,拓宽公路4.6公里,建设人饮池9口,埋设饮水管道2.5千米,更换变压器等电力设施2台套,让家家喝上干净水、人人用上稳定电,入户路“路路畅通”,唐家村院坝、入户路硬化率高达95%,村级阵地全面翻新打造,村卫生室、文化室达标,电脑、空调等一应俱全。

    让产业发展的弱项强起来

    站在唐家村中腰往下看,一个个核桃产业园连接成片,长势正好,镶嵌在满山的青翠中,格外引人注目。从主导产业基本没有到多种产业蓬勃发展,唐家村的产业发展,托举起了全村的致富希望,形成了强劲的脱贫支撑。

    徐小红前些年走出大山,在外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她却分外牵挂家乡,几次想回乡发展,但家乡落后的基础条件让她打消了念头。

    2017年,唐家村道路、饮水、电力、网络等基础条件大幅改善。帮扶干部找到徐小红,给她谈变化、说发展,鼓动她回乡创业。徐小红当即回到村里发展中药材种殖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由于热心村里发展、带富能力强,她不仅被推举为一组组长,还被任命为村级建制调整后的唐家村党支部副书记。

    从最初的40头到如今的近300头,养殖黄羊的王连军对市委老干部局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如数家珍般地告诉记者:协调补助资金6万元,帮助建起了圈舍;从市农业局请来专家,手把手提供技术指导;组织硬化道路200米,把养殖场前那段黄泥路变成了水泥路;协调集体产业发展基金8万元,帮助扩大养殖规模……

    “有老干部局撑腰,再加上这两年养羊市场行情不错,我还要扩大规模。”谈及未来打算,王连军信心满满。

    “不仅短期脱贫,更要长远致富。”市委老干部局认为,帮扶不仅要采取强力措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推动贫困户尽快脱贫,更要着眼于长远,变“输血”为“造血”,帮助走上持续发展、致富奔康之路。几年来,他们在唐家村建立1600余亩核桃产业园,核桃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成立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先后试点种植决明子、桔梗、小柴胡等中药材,2019年集休收入累计达到4.4万元,人均54元。

    唐家村生态好,阳光足,适合种植优质中药材。2019年,市委老干部局引进广元市旭日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农户”发展外贸订单农业,示范带动发展“三岛小柴胡”60亩,经过粗加工的药材出口到日本等国。如今,这种当年播种当年收成的小柴胡,每公斤能卖80元,实现户均增收1200元。

    将困难群众的志气鼓起来

    “贫困群众的难,是我们心头最大的痛。”在市委老干部局干部职工的心中,“贫困群众是亲人,他们的事就是我们自己的事”早已成为一种共识。

    贫困户刘思亮家有5口人,除了本人因病失去劳动力外,上有老人长年生病,下有两个孩子上学,生活窘迫。2015年,女儿考取内江师范学院,在本该高兴的时刻,一家人却为学费伤透了脑筋,无奈之下,准备让女儿辍学打工。了解到刘思亮一家的困境后,市委老干部局两次共联系社会扶贫资金9000元,还协调教育扶贫资金1800元,解决了其燃眉之急。

    刘思亮是该村最偏远的人家,从村道到家门口有600米泥巴路。为了修通道路,市委老干部局把河沙、碎石等材料拉到施工现场,组织帮扶干部帮忙修路,短短十多天时间,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规划中药材种植和生猪养殖产业、送来养蜜蜂的蜂桶、为家中老人买来轮椅……如今,刘思亮一家人的生活大变样。

    79岁的张贵福身有残疾,女儿一家常年在外,老人独守家中。孙新华隔三差五到家里看望他,帮着掰包谷、割荞子、打扫卫生、陪他说话。几年的倾力帮扶和精心协调,张贵福老人曾经居住的碉堡式住房变成了二层小洋楼,厨房、院坝、厕所和门前道路建设一新,屋里屋外亮亮堂堂。说起孙新华,张贵福说:“她比我的女儿还亲。”

    “既要从物质上帮扶,更要从精神文化上引领。”市委老干部局着眼解决精神上的贫困,用精神文化凝聚力量、引领方向。他们建成150平方米“唐家村史馆”,记录唐家村由“卖血村”向“小康村”的华丽转变,引导群众摒除等靠要思想,知恩感恩、知贫而进,坚定改变贫困面貌的决心。制定《唐家村家庭道德建设“十个好”》标准,每年评选表扬“十星文明户”

    唐家村六组新貌

    “好媳妇”“好公婆”“孝敬父母模范”“关爱子女模范”等,塑造文明新风。每年举行春节返乡农民工座谈会暨迎新春运动会,开展送书送画送福字等文化活动,组织村民开展舞龙、拔河、跳绳等体育运动,增强全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文化铸魂,精神聚气。一系列引领方向、凝聚力量的措施,点亮了贫困群众的精神天空,增强了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那些曾经哭穷比穷的“老贫困”变成了开动脑筋脱贫的“新先进”,唐家村也摇身一变成为村容靓丽、村风良好的小康新村。

    把贫困村的事放在心上,把扶贫使命扛在肩上,没有什么力量比上下同欲更为气势磅礴。六年多来,从面上到点上,从基建到产业,从村里到户头,市委老干部局紧盯大事难事急事,对唐家村的帮扶实在而贴心,周到而细致,倾力推进村里发展。2018年、2019年,连续被市委市政府评为“脱贫攻坚突出贡献单位”。

    决胜之志,攻坚之勇,荫民之情。市委老干部局倾力帮扶的铿锵足音,如一朵浪花融入到脱贫攻坚的浪潮中,如一曲赞歌回荡在山村百姓的永恒记忆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广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