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8月04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 要闻 -- 版次:[ A01 ]
奔小康,离不开勤劳这张旧船票
 

    傅尹

    广元日报7月30日刊登了长篇通讯《“寒将军”带领“386199部队”进小康》,报道了广元市朝天区李家乡青林村留守老人、妇女主要靠种甘蓝,人均收入在3万元左右,超过小康标准的事迹。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只有196户、764人的高山村,挨着原始森林,海拔最高,离城区最远,而且大多数年轻人在外打工,却有两户在成都买了房,有二十几户在市城区买房,70%的家庭有车,这样的贡献,却主要来自留守老人和妇女。

    更可贵的是,除了种甘蓝,他们还养猪、养牛、养鸡,还利用森木中的箭竹、毛竹扎成大扫帚,还要捡森林中的松果子取出籽去卖,这几样的收入都不菲。按理说,他们挣了钱,城里买了房,有了车,有儿女在外打工作保障,本可以进城享清福了。但很少有人这样做,而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房子车子给儿女用,有人开始在森林里养马,有人开始种植经济价值更大的山葵替代甘蓝,朝着更高的经济目标迈进。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留守老人和妇女在致富的路上不停步呢。村民尹定奇道出了“神器”,只要你勤快,这里满山都是钱。政策好,政府产业导向正确,指导得力,资金技术扶持到位,应该说是青林村提前达到小康经济指标的一个方面。更关键的是,要靠自己的勤劳。正是因为青林村老人、妇女的勤劳,才能把好政策落地,把理想变为现实。在甘蓝成长的时候,你随时能看见青林村的妇女在地里除草施肥;在甘蓝收割的季节,你能看见老人背着200斤左右的甘蓝吃力地爬坡上坎到收购点。没有勤劳付出,再好的政策,再好的条件,也没有收获。

    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勤劳,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精卫填海,后羿射日,这就是华夏五千年文明历史的起点,中华民族用不懈的勤劳,创建了长城,创造了“四大发明”,在不断的灾难中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抗争,从不气馁,从不屈服,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从没停止。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勤劳。勤劳是生存第一法则,勤劳创造财富,勤劳才能民富国强,这张中国发展史上世世代代传承的旧船票,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一用就灵。

    可惜,随着新农村建设让许多地方发生了天翻地覆变化的同时,勤劳的意识,勤劳的习惯,勤劳的精神,在一些人中却渐离渐远,依赖思想反而严重起来。政府给了他致富的跳板,他不去跳;市场给了他产业发展的机会,他不去闯;地里长满了荒草,他说缺乏劳动力不去除……这些人习惯了等、靠、要,总想着最后总有人来解决。什么艰苦奋斗,什么自强不息,早已在这些人心中身上荡然无存。年年扶贫年年贫,精神上缺钙,思想上贫穷,这样的人,又怎能让他富起来呢?

    这种现象的确值得反思。在政府的帮助下,别墅式的房子修起了,基础设施完善了,赚钱的项目已经进了地里,但在“最后一公里”,一些人就是富不起来。为什么,话说穿了,就是懒,懒到什么程度,懒到油瓶子倒了都不想扶。不想自己找市场,不想自己卖产品,不想自己发展项目,甚至到了收割的季节,也盼望有人来帮忙。什么都想依靠,怎么能行?饭端到了嘴边,也得自己张嘴才吃得到肚子里,没有谁会把白花花的银子放进你的包里,让你一夜致富。

    青林村的基础设施并不怎么好,通村公路的硬化最近才开始。但村民不等不靠,看准了发展项目就锲而不舍去追求,而且多管齐下,自力更生,埋头苦干,一不小心,就让自己成了“小康户”。他们的致富法宝,关键就在于勤劳。特别是留守老人和妇女,秉承着勤劳这一美德,开创了一个美好新家园,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青林村的老人和妇女,值得敬佩和学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广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