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国内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1月09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 国内 -- 版次:[ A04 ]
学生“数感”的培养及其策略
 

    广元市昭化区大朝乡小学 何永松

    打球讲究“球感”,画画讲究“美感”,语文讲究“语感”,可见,“感”在学习或实践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多重要。

    在数学学习中,我们理所当然要抓好学生“数感”的培养。这也是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学习最基本的要求。

    那么,“数感”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呢?其内涵又指向什么呢?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数学课程标准虽然没有明确解释这一概念及其内涵,但在很多学习领域却讲明了具体的操作要领。

    笔者认为,“数感”首先应着眼于“感”上,即感受,或情感。也就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我们应首先或重点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感受或情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经典名言给我们明确指出了“数感”培养的重点所在。那就是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点培养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和创新数学的情感。

    用真挚的爱激励学生奋进

    低段的孩子绝大部分意志还很脆弱。因此,我们对他们做得好的方面要及时加以表扬,让他们心里感受到自己被老师同学肯定,让他们能尽情享受成功的愉悦,让他们自己插上想飞的翅膀。做得不如意的,我们也应善意地指出不足,并表扬其中的闪光点,始终让孩子充满对数学学习的无限希望。

    用真情的帮助引领学生建立数学学习信心对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我们要及时做好功课辅导,并适时调整学习策略。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我们在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时及时做好功课辅导,帮助孩子弄懂弄明白,顺利度过学习难关,这样不但能拉近孩子和老师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孩子相信老师,亲近老师,乐其所教,更能帮助孩子逐步建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自信,是一个人事业成功非常重要的素养。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我们必须善于培养孩子的自信。任务设置的难易度、数量的多少和分层性等,都将对孩子自信的培养起到巨大影响。

    任务设置最基本的要求:典型性,数量少。对智商高的孩子,适当布置一些较难的任务,但数量不宜多;对智商较低的孩子,要适当降低任务难度,而且数量宜少,主要调查其是否掌握最基本的数学技能。

    让每一个孩子都对数学学习充满希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从心里感到:学习数学,我能行!这,是每一个数学老师应该而且必须做到的。

    用丰富的活动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是一场场活动。动,是孩子的天性;动,是数学学习的本质特点;动,孩子才有快乐;动,才能避免理论学习的枯燥,让数学学习焕发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活动的开展必须常态化、小型化、手段多样化,力主课课学习有活动。活动,可以是竞赛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性的。如,培养孩子的计算感觉,就适宜用较少的题量(一人1-2题),口算完成,而且每堂课用2-3分钟强化练习,任务由易到难。又如,学习多边形的面积,就应力主引领孩子通过动手操作去自主探究计算公式。

    在这一环节,我们一定要运用好活动评价,为孩子设立好交流共享的平台,引领孩子在交流共享中既增进彼此的情感,更享受成功之愉悦。

    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感受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增强其数学学习的兴趣与激情

    实践出真知,真理来源于生活而又回归于生活。孩子的数学学习成果同样也只有回归到生活实践,才能变得有意义,才能让孩子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有用,才能继续增进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激情。

    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习了数数后,就要求孩子回家数一数家中或家周围的物体数量,并向父母和老师同学汇报。三年级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后,可以布置孩子回家帮父母到商店购物。五年级学生学习了多边形的面积后,就可以回家量一量自家院坝面积,量一量自己卧室的面积,并计算贴瓷砖的成本等等。

    生活中无处不数学,我们要相机引领孩子善于去生活中发现数学现象,并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技能解决这些数学现象。

    “数感”,不仅指向数学情感,也指向数学技能。此两者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唇齿相依。在孩子“数感”的培养活动中,我们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内外合力,才能得以整体推进。

下一篇 4
 
 
   
广元日报